广安:民革党员、儿科医生彭程的援非日记 - 四川民革
  • 您的位置:四川民革 >> 信息浏览
  • 广安:民革党员、儿科医生彭程的援非日记
  • 来源:民革广安市委员会      日期:2019-01-18      编辑:广安民革      点击:2600
  • 离开广安,到达几内亚比绍卡谢乌省卡松果医院(布奥塔-纳凡纳尚医院),彭程有了写日记的习惯,他觉得,以文字的形式把每天记录下来,不仅可以缓解思乡之苦,也可以详细记录自己接下来的两年援非时光。
      2018年12月10日,广安市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彭程作为第17批援助几内亚比绍医疗队队员,与医院其他2名医生奔赴几内亚比绍。对于目的地,彭程了解甚少,他只知道,几内亚比绍在世界地图上,处于非洲大陆西北角,是全世界最贫穷的二十个国家之一,距离广安1.3万余公里。
      初到几内亚比绍,彭程发现,当地的情况和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贫穷落后的程度超乎预期,疾病肆虐的现象极为普遍。工作和生活都面临极大挑战,语言不通、饮食不惯、蚊虫飞舞……但是,使命当头,肩负着国家交与的重任,彭程与其他驻地队员一起,决心在卡松果栽下一棵中非友谊之树,并让这棵树开花结果,缔结出甜美的“卡松果”。


    初见
    “这里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离开了祖国,离开了医疗大部队,离开了翻译,来到卡松果驻地,心中一片空洞,眼前一片茫然。
      援非,第一次从领导口中得知这个任务时,彭程的心中充满了向往。对于一个在中国西部内陆城市生活了40多年的人来说,到1.3万余公里外的异国他乡去工作两年,好似一次长时间的“旅行”。
      怀着激动的心情,彭程得知,自己要去的地方,名叫几内亚比绍,他特意在网上查了这个国家的相关资料,网页上出现的大多是“中国援助几内亚比绍”的相关信息,并没有他想要了解的民俗、文化、经济相关的信息,这让他有些失望。
      “你要去的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妻子蒋素珍查阅几内亚比绍信息后向彭程发问。“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大海,有森林,还有一群可爱的人。”其实,彭程也并不知道几内亚比绍到底有没有大海和森林,这只是他安慰妻子随口说出的一句话。
      临行前,彭程参加了一周的语言集训,主攻几内亚比绍官方语言葡萄牙语,特别是医疗方面的专业术语。“对于一个没有葡萄牙语基础的人来说,一个星期能够掌握的知识并不多。”彭程说,他知道,如果语言不通,在异国他乡几乎是寸步难行。
      2018年12月10日,彭程与15名队友(包括翻译和厨师)启程前往1.3万余公里外的那块土地。从成都到北京,从北京到迪拜,从迪拜到摩洛哥,从摩洛哥到几内亚比绍首都比绍,历时46个小时,跨越三大洲。最后,来自成都的薛斌、章淼与彭程三人,被分配到卡谢乌省的卡松果医院(布奥塔-纳凡纳尚医院),其余13人援助首都比绍的医院。

      卡松果位于几内亚比绍西北部,距首都比绍80公里,据称是该国的第三大城市,城市总人口1万余人。“说是城市,其实就像国内西北地区农村聚集点一样。”彭程说,卡松果有一条长约800米的街道,当然,街道并没有硬化,路面集满了沙土,雨季泥泞难行,旱季尘土飞扬。
      这座城市没有繁华可言,街道上垃圾遍地,牛羊穿行。房屋几乎都是锥顶平房,由土砖砌成。街道中间零星散布着路灯,但这些灯在彭程到的一个月之内,几乎没有亮过,因为这座城市没有供电系统,所有用电均靠发电机,包括卡松果医院的手术室在内。
      卡松果医院是我国援建维修而成的,占地约20余亩,设置床位100余张。彭程和其他两名队员的驻地,与医院一墙之隔,是一幢两层楼房,当然,医院和中国医疗队的住房,已是当地漂亮和“高档”的建筑了。
      刚到卡松果,彭程就发现,自己遇到了“麻烦”。虽然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当地通用语言却是克里奥语。“我们虽然培训过葡萄牙语,到了才知道,80%以上的当地人都说克里奥语,根本不懂葡萄牙语。”语言不通,让彭程有些心慌,因为,他和当地人交流,就只能用手势或者生硬的英语、葡语单词。
      另外,贫穷和疾病,也成为彭程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资料显示,2017年,该国GDP总量为13.4亿美元,人均GDP不足700美元,全国一半以上的财政支出靠世界各国援助、捐助。当地人月薪500元人民币,已经是很高的收入了,挂号费2000西法(相当于人民币24元)的就诊挂号费,对于很多人来说,已是无法承受的巨大开支。所以当地人不会轻易进医院,一旦生病,就拖着,最终越拖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就医时,病情已经很严重了。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很差,感染性疾病很多,疟疾盛行,艾滋病流行猖獗。
      当地物资匮乏,“菜比肉贵”是常态,蔬菜在当地是奢侈品,价格很贵,大约是国内的2倍以上。“一个大辣椒,价格在人民币6元左右。”彭程说,当地低收入高消费的市场现状,导致很多人生活水平低下。当地盛产的香蕉、芒果、木瓜,但由于缺少销路卖不出去,这些热带水果成为当地人的主食。
      有人用这样一句话,形容这个国家的整体情况:经济靠援助,穿衣一块布,吃饭靠上树。
      “这里和我预想中的完全不一样。”彭程说,他期待的大海和森林都没看到,呈现在眼前的是贫穷、落后、疾病。
      彭程深知,未来两年,道路阻且长。


    扎根
    “克服一切困难践行医者仁心”


      
    我们要在这里栽一棵“树”,并且深深扎根,结出中几比友谊甜美的果实,这就是卡松果,我们医疗队心中的卡松果。
      2018年12月22日,星期六,冬至。北京时间20时30分,妻子蒋素珍给彭程发了一段视频,此刻,身在广安的蒋素珍和亲戚朋友正在吃羊肉汤锅。异乡,几内亚比绍当地时间正值中午,广安和卡松果时差相差8个小时。
      有差别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气温,冬日里的广安,华蓥山上已经大雪纷飞,而卡松果当地仍是31℃的高温天气。地处北纬11°52′的几内亚比绍,几乎没有四季之分,在这里,只有炎热,唯一可区分的是旱季和雨季。
      炎热的环境里,蚊虫苍蝇滋生。“国外是没有花露水的,即使有花露水,也挡不住凶猛的蚊虫。”彭程说,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只要停下脚步,马上就有苍蝇和蚊子贴在你身上。为了抵抗蚊虫,即使30多度的高温天气,也不得不把全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夜晚睡觉时,人躲在蚊帐里,蚊帐外面的蚊虫“嗡嗡”作响,产生的音量分贝可以算是“噪音”了。
      由于当地没有统一供电,医疗队员在医院和驻地使用的电器都需要发电机来维持运转。在彭程的卧室里,一台壁挂式空调已布满了灰尘,距离上一次启动已经两年了。“有空调不用,不是因为用不着,而是发电机的功率带不动,用了空调就用不了其他电器。”彭程说,最开始,大家觉得热得睡不着,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
      也是因为供电不足,有一次队员章淼在洗澡时发生了尴尬的一幕。在驻地,队员们是自己打井抽水,抽水设备需要时常检修,因为在非洲大陆,停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当时,章淼正在洗澡,身上抹了肥皂泡,恰逢检修停水了。但章淼马上又要上班,他只得把肥皂泡擦干净,穿上白大褂,身上残留着肥皂的味道,为病人做检查。

    当地“菜比肉贵”的现状,让队员们不得不践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传统,在驻地的院子开垦出一块土地,种上冬瓜、茄子、辣椒、香蕉等蔬菜和水果。蔬菜的种子都是队员们从国内带过去的,当地的蔬菜大多从欧洲进口,队员们吃不惯这些“洋蔬菜”,对于自己亲手种植的“家乡味”,反而显得实在又实惠。
      “在这里,把种菜当成是一种消遣,因为除了医院和驻地,我们平常几乎不外出。”彭程说,在当地,大家都很节约,因为大家都明白,到几内亚比绍是参与医疗援助的,而不是来旅游享受的,生活上简单一点、朴实一点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和当地人相比,队员们的生活条件,绝对算得上“奢华”了。
      语言沟通上的障碍,也是队员们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彭程记得,有一次诊断,他通过手机翻译器加上生硬的葡萄牙语,问出孩子“发热、咳嗽4天”的症状,但是整个问诊异常艰难,差不多用了20分钟。因为彭程每问一句,孩子的母亲就会用当地克里奥尔语不停地说,彭程是听不懂克里奥尔语的,他在国内只培训了一个星期的葡萄牙语。

    为了诊断工作顺利进行,彭程把常用药、可能用到的药、疾病名称,借助工具书翻译成葡语,贴在桌上,写在小册子里,并把一些看病的常用语也翻译成葡语写下来,做成一个“门诊病历模板”。为了在看病中不出纰漏,彭程还制定了“看病流程”,制定了8个步骤,别人是按部就班,彭程是按步就医。
      治安环境的混乱,让驻地医疗队员们生活得“提心吊胆”。队员们常常是四个人结伴而行,一起上街购买生活物资。根据上一届队友叮嘱,与当地人发生争执时,一是不要跑,二是不要先动手,因为他们很多人都带有枪。在街上,一般不要拍照,要拍照,需要先征得对方的同意,不然会惹来大麻烦。“当然,当地人对中国人还是比较友好的,因为中国的长期援助,当地人还是有感恩之心。”彭程说。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大家一般都不上街,上街就会买很多东西存起来。
      “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会想尽办法解决一切困难。”彭程说,援助医疗队队员心里都明白,到几内亚比绍是干什么的,到了这里,就应抛下一切杂念,扎根下来,为当地医疗事业作贡献,为中几比友谊之花添光增彩。


    使命
    “不负国家重托圆满完成重托”


      条件虽然艰苦,但肩上扛着责任,心中怀有大爱,我们一定不负使命,不负祖国的重托。请祖国放心,我们踏踏实实工作,圆满完成援助任务。
      中国医生在非洲,得到当地人崇高的敬仰。就诊时,医院里很安静,病人候诊很有礼貌,没有窃窃私语,医生呼叫一声,病人才会进诊断室。当地人习惯上午到医院就诊,见到医生,都会礼貌地说一声:Bom dia(早上好),表达对医生的尊重。
      有一天,一个妇女抱着一个4个月大的男婴,在彭程助手的招呼下,安静地来到彭程的就诊席边。彭程非常客气地说: sentem-se,Por favor!(请坐下)。医生如此礼貌,让孩子的母亲有些受宠若惊,也许她未曾想到,一名医生会对自己如此友好和客气。

      经过仔细询问病史和检查身体,这名婴儿“发热、咳嗽4天”了,气喘得厉害,双肺广泛的哮鸣音。诊断明确:毛细支气管炎。按照国内的方式,彭程给医疗助手说,这名婴儿需要住院治疗。没想到助手回答的是:nao(不)。彭程又说,如不住院治疗,那就需要立即进行门诊输液,助手同样说出了:nao(不)。
      助手向彭程反馈的内容很简单,住院和输液这两种治疗方式产生的费用,这名婴儿的家庭无法承受。这让彭程不得不放弃最佳的治疗方式。
      彭程用生硬的葡语与孩子的母亲沟通,孩子的母亲终于知道孩子患了肺炎,但脸上没有表现出焦虑,印在脸上的只有茫然和无奈。因为没钱看病,她只得放弃最佳治疗方案,哀求彭程,一定要救救她的孩子。
      彭程只得使出“浑身解数”为这名患儿处方开药,并叮嘱助手翻译给孩子的母亲,明天一定要来复诊。彭程想留下孩子母亲的电话,得到的回答的是,这名妇女家里并没通讯工具。孩子母亲起身离开,向彭程鞠躬,说了一句:Obrigada!(谢谢),然后安静地走出就诊室。
      彭程立即追了出去,将自己的电话留给孩子的母亲,叮嘱她,孩子有任何情况,可以随时打电话。

      彭程发现,在整个就诊过程中,患儿的母亲和自己的助手并没有表现出焦急,更谈不上慌乱,好像生病的孩子只是一块石头。彭程说,他明白,其实助手是一个很好的人,并不是没有爱心和同情心。这种现象在当地非常普遍,能够来医院就诊的人,已经是很“富有”了,这些病人都希望在自己能够承受的经济范围之内得到最好的治疗。
      作为儿科医生,在彭程的病室里发生的故事还有很多。某一天,一名12岁患儿前来就诊,当患儿站上体重秤,彭程惊呆了,这名患儿体重只有28公斤。
      12岁,28公斤?彭程愣了一下,以为秤坏了。自己站上去一称,秤没有问题,这名患儿的确只有28公斤,如果在国内,小孩如此严重的营养不良,家人肯定会急坏了,再一追问患儿“咳嗽10年”,简直不可思议!但是,这名患儿的母亲依旧表情镇定,或许,在当地,孩子“营养不良”“生病无法看医生”的情况早已司空见惯。

      “在卡松果,我们的生活、工作都不轻松,而当地人更不轻松。我们希望当地的人民都过得轻松愉快幸福。”彭程说,在闲暇之余,他也会教当地人练中国功夫,强身健体。同时,他们要在卡松果栽一棵“树”,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浇灌,使之扎根、开花并结出甜美的果实。这就是卡松果,我们医疗队心中的卡松果!
      彭程坚信:大爱不分国界,医疗队员们肩负国家使命,远离祖国亲人,克服工作和生活困难,全心全意为受援国人民服务。医生不管在哪,面对的都是病人,眼前的病人没有国籍种族之分。因为,大爱无疆,生命高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