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一份《团结报》 一生民革情——从一封感人的党员来信说起 - 四川民革
  • 您的位置:四川民革 >> 信息浏览
  • 德阳:一份《团结报》 一生民革情——从一封感人的党员来信说起
  • 来源:民革德阳市委会      作者:夏俊明      日期:2023-12-20      编辑:德阳民革      点击:613
  • 民革德阳市委会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来信者是德阳民革93岁老党员孙秀生。在来信中,她表达:她年龄大了,眼睛不好,不能再看报纸,希望市委会将给她订阅的《团结报》转订给其他同志,由于身体不好,不能参加组织活动,但十分想念民革的同志们。一位老党员浓浓的民革情怀,跃然来信的字里行间。

    孙老是民革德阳市委会筹建时的最初2名党员之一,1984年11月民革四川省委会在德阳发展最早的2名民革党员张伯森、孙秀生,二人是夫妻。说到张伯森、孙秀生两位德阳民革的创始人,就不得不谈到他们家庭与民革的渊源。

    张伯森的父亲张权将军解放前夕是国民党中将副司令,张权将军早在1940年驻防四川时,就多次前往重庆曾家岩50号拜访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同志,在思想上接受了中共的政治主张,淮海战役时,张权将军曾以国民党国防部视察办理后勤工作名义到徐州,获取国民党参谋本部作战图,提供给中共中央。上海解放前夕,他又将“长江沿线布防图”,提供给解放军渡江指挥部,并积极策划上海国民党部队起义,因叛徒出卖,将军被捕,临刑时张权高呼:“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此时距上海解放仅仅6天,令人扼腕痛惜。经陈毅批准,1949年8月24日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张权革命烈士称号,1982年3月被推荐为著名革命烈士。

    张伯森、孙秀生两位同志建国后在北京一机部第一设计院工作,60年支援三线建设,一起来到德阳建设中国第二重型机器厂。80年代初期,张伯森在回京探望母亲时,在家中多次见到了父亲的好友,时任民革中央副主席的贾亦斌,贾亦斌副主席将张伯森、孙秀生两位同志介绍推荐给时任民革四川省委会主委的刘元煊,在刘元煊主委的直接关心下,民革四川省委会于84年11月直接发展了张伯森、孙秀生两位同志成为民革党员。在民革四川省委会的安排下,张伯森、孙秀生两位同志开始积极在德阳发展党员,筹建组织。

    二重厂是3万多人的大厂,高级知识分子和与原国民党有渊源的人士很多,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受文革极左思想束缚,加之多党合作、统一战线在社会上的宣传不够,尤其很多人家庭在运动中因历史问题受到过冲击,甚至还把“民革”错误地等同于“国民党”。发现一名合适的联系人,往往张伯森、孙秀生要数次登门交谈、介绍组织情况,但很多人对民革的组织发展仍抱有怀疑和顾虑,张伯森、孙秀生冥思苦想,怎样才能最简单最直接地消除社会的偏见。孙秀生回忆说,他们夫妻二人共同想到的就是——卖《团结报》,《团结报》是当时民革中央的机关报,也是八大民主党派唯一的公开发行的报刊,民革的报纸都可以公开发行,这个组织还有什么怀疑,还有什么不放心呢。

    “道理简单朴实,行动胜过语言”,此后,孙秀生同志负责零售,张伯森同志负责长期订户,两人当起了《团结报》的“老报童”,每当工厂上下班,孙老师就看准时机,背上报夹,到二重厂、东电大门、厂电影院门口售卖《团结报》,借用这个机会宣传民革组织,张伯森同志每期报纸无论远近都送到户,每次还不忘在当时的收发室和人们一起分享《团结报》的文章。

    在两位前辈的坚持不懈努力,社会上的误会、偏见渐渐消除,《团结报》让人们渐渐了解民主党派、了解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也了解走进了民革。就是这样,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第一年发展了8名党员、第二年发展了4名党员,并成立了直接受省委会领导的“民革德阳学习小组”,第三年发展了12名党员,到1987年底成立民革德阳市委会时,已有30名党员。每每谈起,德阳民革成立初期的艰辛,当年的老同志都无比感慨地说:“是《团结报》为我们打开了组织发展的局面”。

    时光荏苒,当年的民革前辈大多进入耄耋之年,有些已离我们而去,一份《团结报》承载着他们毕生的追寻,今天每当我们翻阅《团结报》时,我们仍能感受到他们那份浓浓的民革情怀,这就是民革人的精神家园,《团结报》就是精神家园中的那片芳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