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民革党员曾德华“ 从泥泞走到山巅 将爱进行到底” - 四川民革
  • 您的位置:四川民革 >> 信息浏览
  • 乐山:民革党员曾德华“ 从泥泞走到山巅 将爱进行到底”
  • 来源:民革乐山市委会      作者:罗晓庆      日期:2023-04-11      编辑:乐山民革      点击:484
  • 人物简介:曾德华,民革党员,现年64岁,退休教师。峨眉山市关工委“五老”志愿者,犍为县关工委办公室副主任,参加关工委工作13年。2015年度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四川省“五老志愿者”先进个人、乐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犍为县尊师重教先进个人”“犍为县文明市民”。

    寄语下一代: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学习、学会感恩。

    抒发关爱情:要主动作为,自己想事、找事来做,我唯有对孩子们的热情和一颗滚烫的爱心。

        曾德华与孩子们在一起(左二站立者为曾德华)

    使劲地扒拉开跟成人一样高的层层荒草,满目的荒凉,曾德华加大了步子,紧紧地跟着带路的孩子,这两个10岁的小家伙都是从小失去母亲的孩子,惯常了的样子,坚持要全程护送曾德华家访,时不时回头,眼里透露着担心“这俩孩子平日里那么调皮的……”万千思绪在这位老人心头转过,三人就这么一深一浅,在刚下过雨的泥巴路上,留下了她和孩子一大两小的脚印……2022年9月7日下午四点放学后,跟前几日一样,曾德华又去家访了。山路崎岖,水沟纵横,陡坡岩壁,走过的是数十个求学的孩子,留下的是曾德华爱的足迹。

    不顾一切上山去

    两个月前,她递交了一份申请调研的方案,内容是到犍为县双溪乡硝水村的小学里住一个月。硝水村在犍为凉甲山上,深山穷林,是典型的深山乡村。这座山又被当地称作“犍为之巅”,为当地最高峰,海拔1046米,这里“行路难”“增收难”,村民生活难以为继。

    9月2日,还在下着淋漓的雨,曾德华就上了山。上山时,她自己的行李不多,却带了两个大大的包裹,包裹里装的是一百多件的孩子衣服。这是这位“五老志愿者”参加关工委工作13年来养成的习惯,下乡总要给孩子们带点衣物。有人问,你怎么知道孩子缺衣服穿?“我眼见为实,我都去过他们家里,生活困难,孩子可怜得很。”    

    没退休前,她在乐山市五通桥区教研室工作,曾多次到乡镇中小学去,了解当地贫困生、孤残儿童等情况。看到孩子们大冬天还穿着大块补丁的单衣,她当即就去找当地煤老板捐赠了几万块钱,给孩子们做羽绒服,还买了书包,和当地关工委工作人员一起,一包一包地送到孩子家里去。2010年曾德华从五通桥区关工委转到峨眉山市关工委工作,同年走遍了峨眉山市18个乡镇。很多领导干部啧啧称赞,这个干劲恐怕年轻人也比不上。其实,对曾德华来说,每一次下乡都不容易。特别是山旮旯,崎岖湿滑的山路,常让她感到力不从心。

    其中当谈到峨眉山市悦连乡的情景,曾德华心有余悸地说:“我感觉我到鬼门关转了一圈。”山中阴冷潮湿,她一个人拖着大包小包,里面是四十多件给孩子们带的衣服用具,曾德华连提带“拖”地走到山上,有时还要给贫困学生家里送去米、油盐和卫生纸。山很高,当地农户知道曾德华要来,远远地就来迎接她。感动之余,曾德华没顾上自己冰凉湿透的衣背和双脚,刚到山上,就病倒了。山上没有药,曾德华浑身发冷,高烧不退,吓坏了农民大叔,他的儿媳妇没法只得用土法子——白酒擦身体给曾德华退热……

    “我是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上山来的,我就是想做一点点事来回报57万父老乡亲。”曾德华出生在教育世家,不满5个月时,就坐在箩筐里,和支教的父母翻越五指山到了雷波。3岁时又被送到外婆家,一直到10岁才回到父亲身边,也有过一段留守儿童的经历。正是因为有老师母亲般的关爱,她才能快乐地成才成人。2007年退休的时候,她选择了关工委。就是希望能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从未停下脚步

    刚下过雨,泥泞的山路,一路难行。虽然曾德华见多了贫苦的孩子,但每每家访途中,要爬坡、下河沟的时候,依然很揪心,孩子们求学之路何其难。“我很心痛”,当曾德华面前呈现这样的情景,一栋历经风雨残蚀的陋房,狭小昏暗的房间,仅有一个10岁的小女孩,照顾着比自己还小的2个侄子。在这个家,孩子们的妈妈出走,至今杳无音信,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只有他们的三姨偶尔来照看他们。曾德华一如既往的,将孩子的情况记录下来,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并送给了孩子衣物。

    短短几天,曾德华已经家访了30个学生家庭,送完了一百多件衣服。在这一个月里,曾德华还每天教课,“今天就教了孔子求学的故事”。她还制定了一个“每天做一件事”的课程,每天上午孩子们到校之后就登记,她希望孩子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和感恩。村上小学只有三、五年级各一个班,两个班共34个学生。其中有孩子交不起一学期500块的生活费而饿肚子,有的自己带饭,没有保温盒,中午就吃冷饭。虽然生活困难,孩子们却礼貌有加,看到曾德华就展开笑颜。曾德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告诉自己,要主动作为,还有很多事要做。

    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13年来,曾德华就是这样不断提醒自己,“我做得还太少,我的力量还很微薄”,并从未停过脚步,经她帮扶过的贫困学生有300余人,募捐衣物达三万多件。“没事就找事做”,无论是一个陌生的失足青少年、贫困生,甚至是服刑人员的子女,她都愿意千里跋涉,奔波劳累,用大爱无声的高贵品质,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未来,小龙就是其中一个。

    让爱回到孩子的世界

    2008年的一天,一阵电话铃响起,乐山监狱传来一个讯息:服刑人员周德富,有一个13岁的孩子小龙,8岁时玩石灰意外烧伤,无钱医治而失明,辍学在家。母亲在他1岁多时就出走了。周德富正是为了多干点私活赚钱给小龙治眼睛,私藏炸药被判刑。孩子跟着80岁的奶奶,靠每月60元的救济金生活。

    “爸爸被抓了,我再也没有希望了。”小龙知道爸爸出事后,变得孤僻沮丧。由于奶奶年迈且病痛缠身,小小年纪的小龙就自己挑水、洗衣、做家务。当看到小龙孱弱的肩膀,挑着满满两桶水,晃晃悠悠地走,曾德华泪水一滴滴往下掉。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尽所能治好孩子的眼睛。当得知小龙的眼睛可以到华西医院通过手术恢复视力后,曾德华开始了长达一年多不懈的努力。

    为了让小龙看到合适的眼科医生,2008年3月21日凌晨3点,曾德华就起床到医院排号,好不容易轮到她时,却告知没有号了。曾德华的泪水刷地流了下来,“在成都住宿、吃饭都很贵,主治医师每周三才值班,如果今天检查不了,就要再等一周,这又要花多少钱?”曾德华含着泪,去恳求医生,说明了小龙的情况,最后,医生终于同意加号诊断。但诊断结果是让小龙先行回家,要等到有人捐献眼角膜时才能做移植手术。2009年元旦,合适的眼角膜终于找到了。在曾德华的陪护下,移植手术顺利完成。当亲眼目睹小龙打开绷带重见光明的那一刻,曾德华激动万分,泪如泉涌,她终于用爱,让光明和希望回到了孩子的眼中。2009年4月,曾德华帮扶小龙的事迹被评为“感动五通桥十件人和事”中最感动的一件。如今,成人的小龙已经自食其力,还有了女朋友,曾德华很欣慰,还是嘴边常挂的那句“我唯有对孩子们的热情和一颗滚烫的爱心。”

    “这里没有惊涛骇浪,只有在阳光下散发出的微微波光,在细雨中润育着春的希望;秋天里,金黄色的谷穗散发出阵阵稻香……关工委的爷爷奶奶们,为我们托起一片蓝天,使我们展翅翱翔!”这是来自关工委关爱的数以千计的儿童中的一封来信,曾德华早该在家里享天伦之乐,安安心心度过人生的晚年。可是,为了下一代茁壮成长,她始终心系党和国家崇高事业,情系着青少年健康成长,退而不休,孜孜不倦,老有所为,为关爱事业发光发热,以拳拳爱心、浇灌扶持着一代一代稚嫩的花朵,用至爱和至诚托起明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