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刍议孙中山国民教育思想给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 - 四川民革
  • 您的位置:四川民革 >> 信息浏览
  • 自贡:刍议孙中山国民教育思想给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
  • 来源:民革自贡市委会      作者:民革自贡市委中山学校支部 李大文      日期:2016-11-07      编辑:自贡民革      点击:109812
  •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先行者,是辛亥革命的领军人物,他领导了辛亥革命,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封建帝王江山轮坐的历史悖论,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一个以民主共和为本的政治新纪元。他是一个具有时代标志性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非常重视教育,从革命的角度提出了许多见解深刻的国民教育思想,并为促进教育发展采取了许多实践措施。
        孙中山的国民教育思想在他的民主革命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民生主义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孙中山主张通过教育丰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中国人改造世界的能力、提高中国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真正实现中国人在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在他那里,国民教育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让中国走向繁荣强盛的重要路径。
        孙中山的国民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强调教育救国的实用价值、重视人格教育的价值理性等方面。回顾和总结孙中山的国民教育思想,对于当今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孙中山国民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孙中山的国民教育思想是在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伴随着近代中国历史的曲折跌宕的发展,孙中山国民教育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晚清至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孙中山在民主革命的实践中始终积极探索国民教育的本质,不断结合中国的实际并且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教育和培养人才的理念,构成了整套的国民教育思想体系。
        民国初建,最急需的就是各类建设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孙中山在历经革命的反复失败和挫折后,不断思考和探索,逐渐认识到人才和知识对于革命和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因此,他主张大力发展国民教育事业,积极培养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他指出:“民国新造,凡有教育,应予提倡,乃足以启文明而速进化。”随后,他还强调教育对于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价值所在。他认为教育是一个国家文明传承、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内在源泉,孙中山强调发展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新生的民国建设服务,教育的工具理性作用在他看来更为重要。孙中山认为在民族革命、民主革命任务完成之后,国家的主要工作就是民生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开展民生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人才有需要教育的培养,所以在民国初年,国家亟需发展的时刻,教育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工具性职能就显得特别突出。毋庸置疑,在这里孙中山把教育放在立国之本的位置,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民族、国家、社会。
        孙中山始终认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各类人才的培养,所以他提出“教育立国”的口号,民主主义革命所需要的理论都需要教育来传播和引导。历经革命各种挫折和体验的孙中山,逐渐强调国民教育的价值属性在于研究各种“学问”,例如建设学问、文明学问、道德学问。他认为,革命的破坏已经过去,现在需要的是建设,所以就应当研究建设、文明、道德的学问,反对和铲除“野蛮学问”,中华民国的人民应该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都要替国家做事的,所以建设一个新地方,首先在办教育”。他还强调教育要研究文明学问,要促进全社会道德境界提高,只有人的道德素质提高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二、孙中山国民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注重教育公平,主张普及各种教育
        孙中山特别强调教育的普及意义,注重教育的公益性质。他指出,“社会主义学者主张教育平等,凡为社会之人,无论贫贱,皆可入公共学校”。他主张政府需要大力投入经济资源,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进而实现社会公平。还要按照因材施教的方式尽可能大地使每个人都接受教育,发挥其聪明才智,甚至可以分设各科专业,即使先天资质有些问题的学生也应该尽力满足他们受教育的愿望,为国家培养出大量合格的建设人才。
        孙中山多次强调,只有实现教育的公平,保证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在实践中建立和完善公平的教育制度,才能使民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才能做到消除贫困落后,从而达到国富民安。 
        2.强调教育救国的实用价值
        近代历史发展表明,教育在推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教育日益成为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自世界进入近代发展轨道后,各国都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孙中山有着长期在欧美、日本等国家的海外生活经历,他认识到教育对于一个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始终认为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只有教育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尤其像任人宰割、受人欺侮的中华民族。
        孙中山明确指出,凡是真知卓识,都是通过科学总结和验证而来的,都是真知识。我们现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重要的就是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制度、培养优秀人才的制度,这样我们可以节省追赶发达国家的时间。他还强调教育救国是基于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他意识到传统教育的弊端所在,明确提出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并不能培养出真正的现代化建设人才,过去教育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远离社会现实的经典考证、解读和传诵之中,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新式的教育应该研究新思想和创造新技术,通过新知识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孙中山倡导学习西方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他认为,欧美各国的繁荣发达主要得益于他们教育发达、人才辈出,人人都热衷于学习。正是发达的国民教育实现了西方欧美各国的成就。孙中山经常对广大学生表达自己的期望,认为中国的未来一定在广大青年的身上。1919年“五四”运动后,孙中山在接见安徽的学生代表时说:“中国的未来,中国的命运,都落在你们这一代青年的身上了。你们要学科学,要爱国。”应当指出,孙中山认为国民教育具有一定工具理性,但工具服务的目标是救国而不是当官。
        与传统教育相比,孙中山所提倡的现代教育是为了唤醒民众,实现民族启蒙,积极参与民主革命,推翻腐朽的满清政权,建立中华民国,实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可以说,孙中山的国民教育思想在晚清民国时期具有先进性,代表着新生力量。
        3.重视人格教育的价值理性。
        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传承知识、思想和文明,而其最根本的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孙中山在漫长的民主革命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教育的内在本质应当是人格教育。他重视人格教育,把立志、恒心、至诚和爱国、为民、无私等人格教育放在教育的核心地位,说明他开始由先前的教育工具理性向教育价值理性转变。
        孙中山把思想品德教育、革命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非常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他明确指出,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就要求我们要塑造高尚的人格,减少野蛮、愚昧、无知,增强文明、高尚、进步。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能实现人生的最终目的。对于一个民族或国家来说也是如此,一个国家的人民爱国心越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越强,这个国家就越强,这个民族就越团结。所以,他要求国民教育过程中要教育广大青少年热爱自己的祖国,要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他又指出,家国是不能分开的,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没有国家,每个家庭也不复存在。
        孙中山一生倡导“天下为公”,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了救国的实践之中。他号召广大青年学生要有为国家、为广大民众服务的思想,他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当让学生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学校、爱自己的老师和爱自己的祖国,这些都是每个中华民国人民应该具备的高尚品德和历史责任。学生在学校接受教师的教育,让他懂得,对于学校,有尊敬师长、爱护学校的责任;对于家庭,有孝顺父母、爱戴家庭的责任;对于自己的祖国也有一种责任;只不过是这种责任是更重大的。不难看出,在孙中山的国民教育思想中爱国教育具有重要地位,他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民主革命中,始终强调爱国教育,要求培养正确的爱国观,号召广大的青年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思想。他的人生经历告诉他,作为受教育者,应当通过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国家发展来实现爱国的目的。
    他大力倡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首先要懂得爱国、救国,要为维护国家利益奋斗,为国家的发展进步努力。孙中山还主张立志为民、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他认为,读书学习是为大家谋幸福,而不是专注于发达个人。他指出,读书是青年学生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三、孙中山国民教育思想给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
        回顾和总结孙中山的国民教育思想,通过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来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思想对当今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牢记和借鉴。
    彰显教育公益性,发展优质教育。孙中山始终认为,普及教育是建设新国家的根本大计。当代中国与孙中山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实现了孙中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学校振兴,家弦户诵,无民非士,无士非民”的教育目标,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教育基础得以构筑。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普及和发展教育人才的物质基础还不很牢固,国家对教育的各种投入还不足以支撑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优质的教育资源还相对偏少。因此,在基本完成教育普及的任务之后,如何进一步发展教育,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应当指出,当今社会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在一些地域、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孙中山曾经指出的“生于富贵之家”与“生于贫贱之家”的受教育差别问题依然凸显着,教育的区域差别、城乡差别和民族差别现象还依然存在。
        因此,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增长,经济实力不断雄厚的同时,政府应当把更多的财力和政策倾斜到教育上面来,把教育作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要不断健全教育制度和措施,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国家应该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培养更多的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得优秀教师;改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培养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该切实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每个立志成才的青年提供教育机会。
    突出教育的价值理性,注重教育的人文关怀。孙中山特别强调教育对于树立远大理想和道德追求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应该立志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孙中山一贯反对那种读书只为满足个人私利的思想。他指出,处于封建专制时代,一般知识分子的求学心理都是以功名利禄为目的,实现了人生目标之后,运用手中权力盘剥民众,这是最令人痛恨的事情,晚清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中华民国,希望学生的求学目的应当改变,应当有民族国家的主人翁精神和历史使命感。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为全国人民负责,非一己攘私权。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大公无私、献身祖国、奉献社会的优秀建设人才,他们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在强调教育为广大学生提供知识外,还强调通过教育加强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的方向。
    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和实践经验基础上,还提出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教育功利化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存在。在当今价值多元、思潮多样的复杂社会环境中,应通过广大的各级学校教育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让他们具有健康的人格、美好的心灵。
    教育发展要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紧紧围绕民族国家的中心任务来进行。孙中山高度重视教育,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回顾孙中山教育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其教育思想发展无不具有明显的时代印痕。在清末民初的大变革时代,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他高呼国民教育的重要性。辛亥革命后,在民国初创,国家建设需要现代化的人才时,他更是积极推进国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孙中山大力主张实施国民教育,是为了唤醒千千万万的民众,奋力推进民主革命,推翻腐朽无能的晚清政府,建立人民主权的民国政府,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可以说,其教育思想始终同挽救民族危亡和推进民主革命的时代任务息息相关。
    当前,我们已经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新时期,同孙中山所处的时代相比,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时空。而大力发展国民教育却是一个世纪之前这位伟人的强烈呼声。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正处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我们可以借鉴的是,国民教育事业也要紧紧把握改革开放新时代发展的脉搏,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彰显教育发展的时代特色。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当前改善民生,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要把教育事业的发展围绕着当前国家的中心任务来进行,那就是要做到教育事业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