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怀念他们,中国远征军―腾冲纪行 - 四川民革
  • 您的位置:四川民革 >> 信息浏览
  • 永远怀念他们,中国远征军―腾冲纪行
  • 来源:民革四川省直八支部      作者:陈彬      日期:2007-07-15      编辑:省直八支部      点击:48
  •   记得那是在我刚参加工作的九十年代初的一个夏晚,在金河街书摊上,被随手翻阅的一本名为《大国之魂》的图书深深吸引,书中描述的诸如中国远行军、中国军队境外御敌、东方的直布罗陀松山、腾冲战役等等就像一个个问号在我的脑海中涌出,第一反应是:这些历史我怎么会都不知道呢?而且那些国民党的军阀怎么会在书中都是抗日的大英雄,比如:蒋介石、杜聿明、廖耀湘等等,他们不是一直与人民为敌吗?所有的这些使我没一点点的犹豫就买下了这本书,如获至宝一溜烟回到自己的小屋,当晚就如饥似渴的反复咀嚼着书中的逐字逐句,深怕误理解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就这样,此书我读了不下五遍,在这之后,我爱上了本书作者邓贤的文章,后来只要是他的书我都买,如《落日》《中国知青梦》等等,读书的过程中,我就决定一定要像作者那样到滇西去看看,到腾冲、松山去走走,目的当然不会是单纯的旅游。最近这个愿望实现了。
      五月初,在贵阳参加了一家上市公司股东大会之后,按照原订计划和朋友一道开车进入云南。过了大理,我们就行进在崇山峻岭之间。怒江两岸森林的翠绿中似乎孕育着神秘的气息,山间似云似雾的缕缕青烟也散发着诱人的迷幻,特别是血红色的太阳快落山的时刻,停下车来侧耳细听,仿佛从静谧的山谷传来远征军日夜兼程开赴前线的脚步声、战车的轰鸣声。
      当天我们到达腾冲天色已晚,便在黄瓜箐(地名)附近的山庄住了下来。晚上,当地老人同我们聊天时,得知我们是专程到此祭奠远征军的,他兴奋不已,滔滔不绝的讲了以前很多事情,并自豪的说:“在我们腾冲,七十岁的人都能讲远征军的故事,可现在的年轻人就不行了,想当年,国军在此纪律严明,作战英勇,深受老百姓爱戴,从印缅回国的青年军更是受到腾冲人民万人空巷的热烈欢迎……”餐馆老板闲不住地告诉我们,距此开车半小时路程的山上,就住着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远征军战士,老家是广东人,解放后就一直住在这里,很少出来,听说现在当地政府每月多少有一些生活上的补贴费用,明天你们可以去拜访拜访。我朋友一听,很是高兴,因为他父亲也是从广东出来的远征军战士,只是十年前就去世了。只可惜当天夜晚,山里就下大雨,进山的路也被泥泞的黄土阻塞了,拜访计划只好作罢,虽然十分的遗憾,但我们依然会默默的祝福他晚年幸福,身体健康。
      次日匆匆早餐后,我们疾速来到腾冲来凤山下、叠水河边的国殇墓园,这里长眠抗日远征军的九千英灵及盟军阵亡官兵19名。此战役是在1944年夏,为打通国际援华物资运输线中缅公路,策应密支那驻印青年军作战,中国远征军以六个师的兵力向占据腾冲达两年之久的日军发起的反攻。历经近五十天,于9月中旬收复腾冲城,全歼日军6000余人,我军阵亡将士也超过9000人。对于当时的战斗场景,我想我们后人最好不要再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的惨烈,引用滇缅抗战博物馆的文字介绍--远征军的一位营长战后说到:战斗是激烈到了“没有一片树叶上没有两个弹孔”的程度。该役的重大意义在于这是抗战以来第一个收复的县城,是抗战中第一个大规模全歼日寇的战役。
      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墓园占地面积80亩,主体建筑由大门、忠烈祠、烈士墓、纪念塔、展厅组成,园内苍松翠柏参天蔽日,环境幽静,庄严肃穆。墓园整体布局仿南京中山陵,位于钟口的大门,是土木砖石结构的牌楼式建筑,呈八字形,门额上镶嵌着由李根源题写的“国殇墓园”石刻匾额。忠烈祠后的小团坡,高约30米,坡顶呈一圆形平台,正中耸立着巍峨雄伟的纪念塔,正书“民族英雄”四个大字,塔身呈方锥体,犹如一柄出鞘的长剑,直指云霄。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以塔为中心呈辐射状的烈士墓,整体按作战序列成纵队排列,碑上刻有烈士的英名及军衔,共计3346方,站立在此,置身于英魂之间,胸中浩然之气在冉冉升腾,你会感到你就是远征军的一员,山河破碎之时,你也会像他们一样挺身而出。
      “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让我们祈祷世界再也不要有战争,人类和平相处……最后,这篇小文章取什么名,直到现在也没有想好,那就用我们四川民革一位前辈的话“永远怀念他们”作为标题,可能最朴素的语言正代表着最深深的心愿吧! (附插图2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