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话说清明 - 四川民革
  • 您的位置:四川民革 >> 信息浏览
  • 乐山:话说清明
  • 来源:民革乐山市委      作者:舒志军      日期:2014-04-09      编辑:乐山民革      点击:4749
  •     春日静好,飞影流蜜。
        在“寒食节”渐行渐远、介子推近乎被遗忘的今天,我们更多地记住了“清明节”。
        其实,古时,寒食在清明前一天。“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这便是寒食的起源了。而清明,《历书》上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清明节因此得名。它只是我国历法中二十四节气之一,彰显的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寒食是非世俗性的节日,宗教意味明显、有较强的仪式性,而清明是一个世俗性的节日,更为娱乐、轻松,故自唐宋始,寒食的习俗被继承到清明的习俗里,清明节在保留荡秋千、踏青、放风筝、蹴鞠、打马球等习俗的同时,继承了寒食拜扫祭祖、食冷食、插柳等相关习俗,两节合二为一,清明节的内涵就更丰富了,而寒食则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古代写清明的诗词不胜枚举,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最为我们耳熟能详,雨中诗人踯躅前行、凄迷沮丧,将做冷欺花、薄烟困柳的意境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字里行间流露出人们祭奠亲人的无尽哀思。苏轼在《江城子》中则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淋漓尽致地诉说着“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哀恸。明代高启在《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写到:“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更是悲戚、哀伤跃然纸上,凭添一怀愁绪。
        但这样的诗词究竟凄楚苍凉、落寞寂寥了些,给人萧萧暮雨、灰暗阴冷的感受,因此比较而言,我更喜欢欧阳修的《踏青》:“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毕竟清明节并不仅仅局限于扫墓祭祖,它更多的内涵是教人们走到大自然中,亲近大自然。清明节气本身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我们理当回归传统最初的样子,劳作中不忘生活,劳动中不忘娱乐,享受传统节日的浪漫、温馨、快乐,诚如明代王磐在《清明日出游》中描绘的“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既有扫墓思亲的悲情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这才应是清明原本的模样。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一年一度的清明又到了,朋友,你怀着怎样的心境、放飞哪一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