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康奇人李仕安 - 四川民革
  • 您的位置:四川民革 >> 信息浏览
  • 川康奇人李仕安
  • 来源:民革雅安市委会      作者:吴虹      日期:2017-09-28      编辑:雅安民革      点击:125174
  • 图为李仕安先生参加雅安民革为他组织的百岁华诞活动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风云涤荡的川康地区,活跃着一位传奇彝人李仕安。他生于1912年,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人。1933年参军,1936年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民国时期曾任四川省雷波边民学校校长、川康边防总指挥部中校参谋、忠良政治指导区区长,两盐彝务指挥部行营参谋长、国民革命军24军司令部上校参谋,1947年,当选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3月加入民革,1950年,在贺龙等人的亲自介绍下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军进入凉山担任向导,旋任184师民族干部训练班主任,1958年被打为右派,后任雅安市(现雨城区)政协委员,1985年离休。李仕安谙熟凉山地区的各种情况,曾被著名学者曾昭仑誉为“一位精通汉情的夷胞”。2017年8月26日,他走完了传奇的一生,在成都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5岁。

                           图为李仕安先生(右一)参加雅安民革成立60周年活动受表彰  
        五个第一的凉山彝人 
        作为凉山彝人精英李仕安,在川康地区创造了五个“第一”。他是川康地区彝人第一个中专生,16岁高小毕业后因雷波无中学,读了一年初中的补习班。由于当时雷波彝族风气不好,流行抽大烟,“不抽鸦片的女孩,便嫁不出去”。为改变这种不良风气,在父母支持下,李仕安克服种种困难,走出大凉山,17岁考入四川陆地测量学校,毕业后留四川陆地测量局工作。 
        他是川康地区彝人第一个大学生,早年毕业于四川陆地测量学校的李仕安,后又考入黄埔军校成都分校,先后在刘文辉的麾下任上校参谋、宁西特区区长。1947年春,时任国军24军司令部上校参谋、《西方日报》社务委员、主笔、编辑、记者、《康彝通讯社》总编辑。因民国政府给他核定俸禄时,认为“该员无大学学历,准予委任一级荐任”。换句话说,就是干县长的事,拿科长的俸禄。当时他一肚皮的气:“我李仕安并不孬,拿张文凭也不难。”就在这时,一个朋友从美国回来,告诉他:“美国人对凉山很感兴趣,如果你懂英语,到美国讲演,我找人给你卖门票,包你发财。”李仕安怦然心动。于是,抱着“读书发洋财”的梦想,1947年秋,34岁的李仕安推辞昭觉县“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肥缺,在刘文辉的保荐下,考入华西大学乡村建设系。读书期间,他十分专心,奉行“三不主义”:不缺课、不坐茶馆、不打麻将。因在校深得人心,被选为班会主席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图为1948年全国最年轻的彝族国大代表李仕安 

        他是川康地区彝人第一个民国政府的“国大代表”。由于他在川康是第一个彝族大学生,人称“凉山第一好汉”。1947年,他为了争取民族地位,决定参加“国大代表”竞选。他谢绝了刘文辉对他的重视,不愿做国民党的“国大代表”---“政党提名”候选人,而回四川参加竞选,做一个“签署提名”的代表,当时四川只有3个名额,1947年11月,他被推举为川康彝区的“国大代表”,成为全国最年轻,且唯一当选“国大代表”的在校学生。1948年3月至5月20日,他参加当时最高规格的国民议会,见证了国民党选举总统和副总统五花八门的现状,令他深恶痛绝。
        他是川康地区彝人第一个加入地下民革成员。1948年3月,他在南京出席“国民大会”期间,秘密接触了民革组织,与一些进步人士接触交谈,接受了进步思想。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对腐朽的国民党政府有了更深的认识。为追求光明,在上海参加杨虎领导的民革外围组织"兴中学会",回到成都后,1949年3月,他正式参加了民革组织。从此,他一边在华西读书,一边积极从事地下民革工作,迎接四川地区解放。在成都临近解放前夕,阎锡山到成都慰问川康渝的“国大代表”,并动员他到台湾。他借病跑到医院躲了起来。解放前夕,他积极与师生开展保校工作,使华西大学完好无损地交到了人民手中。 

    图为李仕安先生向民革组织交纳党费1000元

        他是川康地区彝人第一个与汉人通婚的彝人。历史上,在凉山彝族中存在着不与汉族通婚的习俗,违者要受到惩罚。但李仕安不墨守成规,他勇于向自己民族的世俗偏见挑战。“格尔”家族住在彝汉杂居区,汉人较多,长大后他十分赞同男女婚姻自由,打破彝族“同族内婚”的婚姻制度,勇敢违反族规,自由恋爱,1937年与汉族王甸之女士正式通婚的曲伙等级(白彝),一时间在西南地区传为佳话。当时,虽然开明的父母默许了他的婚姻,但“格尔”家族长辈还是发了话:“家族老小不得与李仕安往来”。“格尔”家族的人因此几十年没有与他往来,直到解放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才与亲朋们逐步恢复了往来。
        熟读彝文汉学,追求革命真理
        1911年农历八月初三,李仕安出生在雷波县汉彝杂居区离城二里许的一个衰败的白彝地主家庭,彝名格尔加甲底取。其祖上是清雍正八年(1730年)随凉山四大土司之一的“阿卓兹莫”(即女土司杨代蒂祖辈)来开辟雷波黄琅的,并成为土司属下四大百姓之首席头人。由于其父李万钟是私塾先生,十分开明,对家中孩子进行了汉文化教育。李仕安4岁启蒙读私塾,9岁能背诵完整的《论语》,14岁读完四书五经。当时对《礼记》中倡导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论述特别感兴趣,在学习了孙中山《建国方略》后,激发他报效国家的奋斗目标。他15岁考入雷波县政府所办的官学堂读书。1935年秋,蒋介石为削弱川军,进行整编,他成了没人管的“编余军官”。1935年11月考入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都分校,成为黄埔军校成都分校第一期学员(享受南京本部学校第十期待遇)。在校期间,他对蒋介石不顾全民抗战愿望,执意执行“攘外必须安内”的政策产生了怀疑,逐渐对蒋介石感到失望和不满,在《党军导报》发表了《两广事件书怀》和《不眠之夜》等诗。1936年11月,李仕安黄埔军校成都分校第一期军官大队毕业,学习成绩优异,分配在国军127师381旅部,任上尉参谋。
        积极抗战飞越驼峰航线,冒险营救美国飞行员
        1939年夏,抗日烽火已燃遍整个神州大地。面对穷凶极恶的日寇,义愤填膺的热血青年李仕安决定组织一支彝胞队伍,加入到出川抗战的行列中。1939年冬,他发起组织“凉山彝民抗日先锋队”,经四川省党部和成都行营同意,决定先组织一个四川省大小凉山党务筹备委员会,以吸收党员的办法动员彝族青年参军,他任筹委会委员兼秘书,与卢占鳌、沙马日哈在雷波、马边发展黑彝、白彝两个等级国民党党员200多人。并通过他们组织起一支1500人的“彝民抗日军队”,李仕安自任教官,负责操练队列,传授军事知识。一时间,大山深处军歌嘹亮,抗日宣传在大小凉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后因筹委会主委意外死亡,抗日先锋队未能组成。
        1944年6月8日,一架素有“超级空中堡垒”之称的美国“飞虎队”B-29战机,在飞越“驼峰航线”时,在四川凉山州雷波县境内的月儿坡失事坠毁,机上11名人员下落不明,生死未卜,此事引起中美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时任宁西特区(现普格县)区长的李仕安奉命和美军穆伦少校一起处理此事。从西昌到雷波,要穿越彝人区,由于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当时的汉彝民族矛盾紧张,肯定走不过去。最后只得改走“驼峰”国际航线。从西昌飞到印度,再由印度飞回昆明,跨过金沙江,一番折腾,日夜兼程,终于到了雷波县月儿坡飞机失事的地方,一大片林木被烧得焦黑,撞击形成的数米深坑异常醒目,飞机残骸成了碎片。李仕安和穆伦少校倒吸了一口凉气:机组成员还能有活命的吗?谁知就在他们悲叹不已时,当地土司安登文跑来告知李仕安,“他们都已被救走了,机组成员都在我家做客”。在11位机组人员中,除驾驶员遇难,其余10人平安。后来,因这次生死救援 ,穆伦同李仕安结下了战争中的友谊。营救美军图片至今保存在雷波美军纪念馆和美国美军二战纪念馆内。美军后人还专程到四川成都李仕安住处看望救命恩人。李仕安成为了中外抗战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事后,李仕安写了一组《万里环行记》的诗: 正午别西昌,午正到丁江(印度丁江机场)。白云生足下,蛇行一线穿。吸氧过驼峰,天雪两茫茫。 

                                 图为李仕安先生积极参加民革组织活动   

        竭精尽力宣传“三化政策”,开启凉山民族新政策
        由于经历了十多年颠簸流离的生活,李仕安深刻理解彝汉两族的社会现状。1942年夏,李仕安在晋见“西南王”刘文辉时,针对彝汉民族怎样在政治上平等相待,怎样在经济和军事上抚而不剿的策略等方面彝务侃侃而谈,深受刘文辉赏识,任命他为川康边防总指挥部参谋,指定他到西昌辅佐刘元u办理“彝务”。据此,刘文辉提出在民族地区(指西康省辖雅安、宁属、康巴三属,含藏、彝等多民族)推行“三化政策”―--“三化”及“六不”,“三化”即“德化、同化、进化”,“六不”即“不收投诚费、不收见面费、不准打冤家。不轻用武器,彝汉平等,黑白平等”。作为“三化政策”的倡导者李仕安,竭尽全力宣传“三化政策”,为促进川康稳定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在1943年解救北大学生邓祖植在布拖被虏中,利用彝族身份宣抚“三化政策”得到了国民政府和彝族同胞认可。1942-1945年,他本人专门在宁属屯垦委员会办的《新康报》发表《三化政策》《边民的呼声》《白彝革命宣言》《禁烟彝务与吏治》等向彝族同胞宣传自由平等思想、宣传向汉族同胞学习思想、呼吁国民政府尊重彝人思想等。
        贺龙介绍加入解放军,不畏艰险助推西昌解放
        1949年12月8日,刘文辉率国军24军起义,已是上校参谋的李仕安随西康军政人员到大邑县接受整训后,被安排到重庆西南军政大学读书。因西南军区要进攻凉山,急需要多名熟悉凉山情况的同志,1950年3月4日,经刘文辉推荐,贺龙、周士第、张经武介绍李仕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享受中灶级待遇)。1950年3月8日,李仕安随中国人民解放军62军步兵184师从温江出发,经峨眉、峨边、田坝、越西一线到达西昌,担任184师中路进军向导,主要任务是负责了解彝族情况,说服掌握武力的彝族头人给解放军让路(因当时凉山民间有10万支枪),找土司和头人为部队筹措军粮,动员逃上山的彝族同胞返回村寨等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各路部队,克服各种困难,经过千辛万苦,3月27日蒋介石大部队被歼,少数逃窜,西昌解放了,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凉山彝族地区迎风飘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凉山建立了人民政权,凉山彝族成为“一夜之间跨越千年的民族”。 

                                        图为李仕安先生参加雅安民革成立60周年活动

        再获新生,矢志不渝度余生
        参加解放西昌后,李仕安任西昌军管会民族事务处政法组长。1951年初,任解放军184师民族干部训练班主任。筹办西昌专区民族干部学校,后任副教育长兼教育股长。1953年秋,调西康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初任政法组长。1955年冬,川康并省任四川省民委招待科副科长。1958年8月,成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降一级留机关监督改造。1961年秋,调雅安县政协监督改造。这期间,种过地、喂过猪、拉过架架车,守过机关大院。但生性乐观,相信共产党。1976年10月,粉碎 “四人帮”后,摘掉右派帽子,他迎来了平反昭雪的春天。1982年恢复了民革组织关系。任县政协委员24年(常委8年),民革祖统委主委8年,顾问8年,1984年至2017年任黄埔军校同学会雅安联络组组长、名誉组长。雅安市雨城区政协正县级离休。在担任政协文史委主任十多年间编辑出版《雅安文史资料选集》1-9集,受到省政协颁给文史资料工作三十年的荣誉奖。担任黄埔军校同学会雅安联络组组长期间,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献余热,先后接待来雅台湾旧友30余次,积极宣传中央、省、市对台方针政策,为致力祖国和平统一尽心尽力。多次受到民革中央、省委、市委表彰。2013年4月,芦山地震,百岁高龄李仕安不顾自家房屋受损,响应民革组织号召,主动向芦山灾区捐款3000元。 

    图为李仕安先生(右一)参加雅安民革组织百岁华诞庆典

        多年来,国家、省、市、区政府领导、民革组织及关爱抗日老兵的社会团体经常采取不同方式关心李仕安的生活情况和身体状况。2015年9月,李仕安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勋章。 

    图为99岁高龄李仕安先生和他撰写文稿《井底集》

      参考资料:《百岁人生川康史》彝族老人李仕安口述记录 李仕安口述马林英撰写;《井底集》 李仕安撰稿(内部资料) 




                       (本文作者吴虹系民革四川省雅安市委会专职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