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静水流深 润泽人心——民革眉山总支与台胞交友交心的故事 - 四川民革
  • 您的位置:四川民革 >> 信息浏览
  • 眉山:静水流深 润泽人心——民革眉山总支与台胞交友交心的故事
  • 来源:团结报      作者:浮新才      日期:2020-12-25      编辑:眉山市总支      点击:61405
  • 民革作为参政党,一直重视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民革组织仍积极争取和创造条件,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陆台胞同心活动”就是民革中央一项品牌活动。11月中旬,民革眉山总支主委宋洪芳就是在这个活动中,接待了一批来访台胞。

    “接待台湾客人,我们特别重视,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宋洪芳一口软糯的“川普”口音,娓娓道来。“在对台交流方面,眉山有自己的特殊资源和优势。不过,最重要的还是真诚和用心。我们要以真诚热情的接待,与台胞加深感情,厚植友谊。”
          宋洪芳说,她要用眼睛与每一位嘉宾交流。登上台胞乘坐的大车,她一边介绍行程安排,一边像老朋友一样与每一位来客目光交流。

                                                                        在眉山遇见宋朝

    当天的活动安排在三苏祠。一进门,宋洪芳就指了指两棵刚刚染上秋色的高大银杏树,说道: “这两棵银杏树都见过苏东坡,已经一千多岁了。大家都说,左边这个是哥哥苏东坡,右边这个是弟弟苏辙。那边那个像老爷爷一样弯着腰、倚着围墙的大榕树,大家都说是爸爸苏洵。”
           看到来宾们都仰起头,很有兴致地打量这些阅尽沧桑的古树,宋洪芳说她突然很有信心,相信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一定能不虚此行,有所收获。
           在古色古香的三苏宅院里,宋洪芳安排台湾客人和当地民革党员都换上了宋代汉服。男士们穿各种颜色的士人袍服,女士则是不同样式的袄裙,外披各色褙子。宋洪芳感叹,换装出来后,眼前绸光闪闪,丝带飘飘,一个个像从历史和时间中走出来的人物,大家彼此对视而笑,难分彼此。
          江山故宅文章在,旧雨新知魂来归。祭拜三苏是精心安排的活动,特邀一位当过大学教授的台湾朋友做上香嘉宾。眉山的民革党员和台湾朋友一起面向三苏大殿,列队肃立,击鼓鸣钟,虔诚进香,诵读祭文,恭恭敬敬地鞠躬行礼。
    透过缥缈的香烟,看到台湾朋友对古礼娴熟、虔诚,宋洪芳说她一时间很有感触。仿佛大家都穿越时光,与先贤对谈,心情也都变得纯净。“那一刻我想,把人隔开的,是时间;把人拉近的,也是时间。虽然隔着一道浅浅的海峡,但是两岸中国人都曾从历史中一路走来,有着无法分割的文化和血脉。”
        “文化更能把人拉到一起。历史绵延的礼乐仪典,是中国人血液里共有的教养。透过这个仪式,大家无论心理上、还是感情上,都成了整体。”宋洪芳感叹道。“我有一个愿望,希望三苏祠能成为对台交流基地,更好地发挥增进同胞情感的作用。”

                                             “在陆台胞同心活动(2020冬.四川)”参访团着宋装参访眉山三苏祠
                                                                          徜徉在苏东坡悠长的叹息里
           三苏祠其实不是祠堂,这里原是苏家老宅,从元朝开始不断修缮维护,保留了许多原始古物风貌。老屋,老井,竹林,院落,这些大家十分熟悉的居家什物经历岁月打磨,都隔着千年光阴与人对话。风穿过竹林,日光照进莲池,仿佛都回响着苏东坡悠长的叹息。
         “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苏东坡手栽的荔枝树,前几年枯死后,被制成根雕展览于旁。第二代苏荔树又长了出来,果实甘甜,木叶葳蕤。苏东坡的乡愁似乎也绵延进每个人思想,不由得让人感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就连流浪到这里的一只小猫,也受到人们的格外宠溺,被亲切地称做“苏小咪”。台湾朋友看到可爱的“苏小咪”,好像见到了久违的亲人,惊喜地发出一阵欢呼。
         “这就是文化的感染力。台湾朋友到了这里就走不动了,好像有一种东西在吸引你,让你多呆一会儿。我们的行程不得不一再推延。”宋洪芳略带激动地说。“可是我觉得,这也很值得。”

                                                                   在寒食帖的诗情里停留

    三苏祠有一处碑林,保存苏东坡的许多墨迹书法。宋洪芳说,她事前特意与三苏祠管理方协商,安排来宾体验亲手拓制苏东坡书法墨宝。在师傅的指导下,台湾朋友铺纸、上墨、捶拓,兴致高昂,原定的活动时间又被后延。
           宋洪芳得知一位台湾朋友酷爱苏东坡的“寒食帖”,特意安排他亲手拓制,带走一幅手制的“寒食帖”珍藏。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宋洪芳看见,这位一身宋服的朋友,弯腰低头,认真做着每一个动作,嘴里喃喃有声,完全沉浸在《寒食诗》的唯美意境中。这个场景被相机定格,上了许多新闻。

                                             “在陆台胞同心活动(2020冬.四川)”参访团在眉山三苏祠碑林拓片
         “这个镜头我一直忘不了,一想起来都要流眼泪。我们中国人,都是读着诗经离骚、唐诗宋词长大的。哪个中国人的心里没有几句让人动容难忘的诗句呢?”宋洪芳感慨地说。
        “真希望每个台湾同胞都能到这里看一看,踩一踩青砖地上的青苔,念几句融入血液的苏词。那时恐怕每一个人都会同意,做一个中国人原来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事情。”

                                                                          一棵草的启迪

    随后,宋洪芳又带着台湾朋友来到眉山民革党员之家。
           在这里,她介绍了民革党员人人出钱、共同建“家”的温馨故事,介绍了民革中央领导关心帮助的温暖情怀,也讲了一些受到关注的民革工作,比如参与扶贫公益、关爱抗战老兵等,引起台湾朋友的浓厚兴趣。宋洪芳说,我看见许多人眼中流露出欣赏甚至羡慕之意。

    在眉山民革党员之家,民革眉山市总支主委宋洪芳(前排右一)、民革东坡区支部主委刘艳丽(前排左三)讲述民革中央领导关心支持党员建“家”的故事
       “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一棵草的故事。” 宋洪芳说。
           原来在三苏祠里,她注意到有一位朋友没换宋服,对活动也不太积极。“其实我一上车就注意到他了,感觉他似乎有什么烦心事。换宋服时我还笑着向他说:‘您个子这么高,换上宋服一定很像苏东坡。’他笑了笑,没说什么。”
          但是,在民革党员之家,这位一路上有些疏离、有些忧郁的台湾朋友,忽然指着窗台上的一棵水养绿植,对我说:“这个草要修一下,会更好看。”
          宋洪芳说,那是本地的一种野草,叫竹叶菜。它长着分节的藤蔓和竹叶一样的叶子,颜色翠绿,惹人怜爱。“这种草在本地很普通,很‘贱养’,扔进水里就能发出一大蓬,枝枝蔓蔓,新绿可爱。”宋洪芳说自己特别喜欢这种草,已经养了很多年。
          听到这位朋友主动谈起了养草,宋洪芳就此与他谈了起来。一谈起养草的经历,两个人不自觉地话就多了起来。“他知道我是学农学出身以后,谈得更投机了。我感觉,我们成了好朋友。”
           第二天一早,宋洪芳到宾馆接他们时,剪了几枝竹叶菜,放在矿泉水瓶子里,送给了这位朋友。当收到这个意外的礼物时,他两眼放出了光芒。
           那天吃午饭时,这位朋友正好坐在宋洪芳的边上。每道菜到跟前,他都会问宋洪芳喜不喜欢,布到她的盘子里。“我从来没有在工作的时候吃得那么饱过。但是比我的胃更满足的是我的心,因为我交到了一位很好的朋友。我感到,我们之间的理解和友情,超出了一次同游的层次。”
         “有时候,草比人更能懂得彼此的心意,也比人更能说出内心的声音。我们的真诚,要体现在细微之处。静水流深,无声细流中更能拉近距离,厚植友谊。”宋洪芳深有感触地说。

    11月底,笔者一行到眉山调研,与当地民革同志交流座谈。从民革眉山总支主委宋洪芳那里,笔者听到了这个与台胞交友交心的生动故事:眉山民革党员用真诚、细致、耐心、热情,感动了台胞,留下了友谊,赢得了人心。这个故事耐人寻味,对做好台胞工作、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无启迪。



            (作者:浮新才 《团结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