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民革党员李佳讲故事 |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 四川民革
  • 您的位置:四川民革 >> 信息浏览
  • 乐山:民革党员李佳讲故事 |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 来源:民革乐山市委会      作者:李佳      日期:2024-08-27      编辑:乐山民革      点击:75
  • 作者简介:李佳,乐山民革党员,李拔第九代孙女。从犍为县税务局退休后,就致力于李拔研究,现为犍为李拔研究会的秘书长。

    李拔(1713—1775),字清翘,号峨峰,四川省犍为县玉津镇人。李拔为官勤于政务、清正廉洁,至今福建闽东一带还誉称李拔为一代循吏,江汉称为李青天。“榕为大木,犹荫十亩……(为官者)在一邑则荫一邑,在一郡则荫一郡,在天下则荫天下。”这段话,以榕树类比做官之道,出自李拔任福州知府时所作《榕荫堂记》。李拔和这段话,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多次提到。

    少年时期的李拔家境贫困,时常在县城东门外的芦苇丛里帮人砍柴、放牛减轻家庭的生活压力。但不管生活如何艰难,他在母亲的教诲督促下,仍积极主动学习文化,并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每天作文一篇。不管在哪里,随时将书带在身边,劳作之余,学习不倦。

    如清朝雍正时期,黄旗坝的一个深秋季节,清澈的岷江水绕坝转半个圈后一路由东往南流,春天里绿油油的斯茅草,已被秋风染成了枯黄,像黄草垫似的覆盖在一片片银白色的河滩上。年少的李拔牵着大牯牛背着大背篼,背篼里放着砍柴刀和蓝布缝的书袋,到东门外的黄旗坝去帮人砍柴放牛,挣点小钱贴补家用。

    这天,李拔在黄旗坝的沙丘里找到一块湿地,虽是深秋,但湿地上的绿草依然肥美得像鲜嫩的韭菜。离湿地不远处有一片野生的竹树林,蓊蓊郁郁。李拔让牛在湿地上啃草,自己便去竹树林,砍些枯枝矮树装满背篼。当该做的事做完后,李拔不愿在牛吃草的空档里闲着,使自己在知识上没有一点长进和收获。就从书袋里拿出书,走到湿地土埂上,捞一把枯草垫着屁股,捧着 《南华经》聚精会神读起来。庄子在《南华经》里的精彩描述,像磁铁一样将李拔牢牢吸引,以致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当他感觉光线暗了时,太阳已经下山了。

    像这样采樵饮犊黄旗坝,读书忘情到日斜,这是李拔少年时代经常发生的故事……

    因此,李拔在《黄旗坝》一诗中写道:

    一片黄茅隐白沙,  採樵饮犊作生涯。

    等闲不忍空归去,  读罢南华日已斜。

    封建时代,贫困子弟唯一的出路只有励志苦读,以其超人的毅力与智慧习读经书,日后参加童试,乡试、会试方可摆脱困境,闯出一条仕途之路。李拔很小就知道底层人民生活很困难,他暗暗立下志向“长大后要用自已所学的知识造福人民和社会。”由于有了明确的读书的目标和志向,他把读书看作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都会遭遇这样那样的困境,重要的是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千方百计尽其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李拔凭借智慧与毅力,摆脱困境,超越自我,冲破层层障碍,终于实现了,“要用自已所学的知识造福人民和社会。”的愿望。尤为重要的是他当官以后,以“榕为大木,在犹荫十亩”的品格要求自己,清正廉洁,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深得人民拥戴与敬重,干出了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

    李拔这首诗启示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的成才立业,必须从小做起。少年时代就要立下志向,有了志向,才有了战胜读书难,读书苦的内在动力,从而把读书看作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自律、自觉地用心读书。树高千尺离不开在泥土中扎下深根,若要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一定不能虚度光阴。让我们都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名言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