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追忆往昔峥嵘岁月 黄埔精神屹立不倒 - 四川民革
  • 您的位置:四川民革 >> 信息浏览
  • 达州:追忆往昔峥嵘岁月 黄埔精神屹立不倒
  • 来源:民革达州市委会      作者:胡友玲      日期:2024-06-21      编辑:达州民革      点击:610
  • ——记达州抗战老兵王家瑞的黄埔情结

      2023年,“黄埔联谊之家”落户“民革达州市达川区总支党员之家”,作为一名民革党员,我多次参加“联谊之家”开展的活动,对黄埔同学会中的抗战老兵充满了崇敬之情。

    初春时节,我带着敬仰之情来到了通川区第二人民医院海惠院区。在这里,我见到了达州籍抗战老兵王家瑞,尽管已是97岁的高龄,但王老精神矍铄,他热情地招呼着我们一行。

    王家瑞和他的老伴


    弃我昔时笔  着我战时袍

    王家瑞,1927年出生于达县柴市街帝主宫巷王家大院,中国驻印军重炮兵营士兵,台湾凤山陆军军官学校炮兵营少校副营长。1944年读中学的他在“弃我昔时笔、着我战时袍”的号召下,怀揣一颗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勇敢地踏上了前线之路。王家瑞老人笑言:“家里人都不晓得”。满头华发的王家瑞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眼里闪着光,给我们讲述了那段残酷的战争历史。

    说起达县,不得不提到红色苏区川东游击队在达县的影响,王家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激发民众爱国热情,声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行为,吴玉章、陈毅先后在这里宣传马列主义,播下革命火种。当时还有进步学生张爱萍、魏传统等成立革命文学团体《烂漫社》,特别是入读黄埔军校第六期后又转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的唐伯壮英雄事迹对王家瑞有深刻影响,于是他立志也要考上黄埔军校。

    王家瑞就是在这样一个红色革命苏区长大并且耳濡目染许多英雄人物故事,革命的火种在心中不断成长,促使他不畏生死、义无反顾地走上前线,成为一名中国驻印军重炮营的战士,投笔从戎,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战争。

    王家瑞和作者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中国驻印军是在美军整编下成立的,给养也是美军提供的。抵达印度后,王家瑞开始接受几个月的训练。1944年8月,中美联军反攻缅北的第一次战斗结束,驻印军进行修整扩编,即新一军和新六军,孙立人任新一军中将军长。王家瑞从他身后拿出他和孙立人的合影照神情凝重轻轻地抚摸着,仿佛回到了那炮火连天的烽火岁月。

    他接着说,你们今天的平安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易,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因为今天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寸山河一寸血”换来的。他缓缓地回忆起当时战争场面,1944年10月,又对缅北进行第二轮反攻,发起了密支那、八莫等战役,连续收取日军占领的缅甸八莫、中国南坎等地。在孙立人指挥的新一军与滇西中国远征军联合收复中国境内的芒友这里会师,然后继续猛进,全面消灭中缅印边境的日军力量,胜利结束第二次中缅印战役。

    战争是胜利了,但死伤无数。一同和王家瑞一起参军的同学分到不同的营地,他们几乎魂殇异乡。战争是残酷的,战场上的累累白骨触目惊心,硝烟弥散间除了断枝残叶,人的断肢残臂随处可见,鲜血侵染了山头,心中没有害怕,只有强烈的抗日爱国革命之心熊熊燃烧。回忆起那段战争岁月,王家瑞眼中饱含泪水,陷入深深的思绪中。

    爱国革命黄埔情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王家瑞所在的新一军奉命接收广州。几经转折,王老途径上海来到台湾省高雄市凤山陆军军官学校储备干部班读书,终于实现了少年时期梦想,他后晋升为炮兵营少校副营长军衔,直至退役。

    “我到台湾后,同达县家里人失去联系,他们都以为我战死沙场,每年清明节、中元节、春节团圆日还给我烧纸祭奠”,王老笑言。后来两岸“三通”以后才和家里人取得联系。

    王家瑞在台湾一直不曾婚娶,思念家人太甚,于1988年回到达县定居并和现在的老伴结婚。如今近百的他在70多岁的老伴照料下,康健幸福。

    在回到达县这三十六年里,王家瑞多次参加两岸文化交流、两岸促统、寻找抗战老兵等活动,积极为两岸团结统一默默奉献自己。

    王家瑞坦言,作为黄埔军校出来的革命者、抗战老兵,有着爱国革命、精诚团结的传统思想,就应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不一样的历史作用,与时俱进,携手致力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民族复兴伟业,在新的历史舞台上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贡献力量!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三月,我们聆听革命的呼声,感受爱国情怀,战争的残酷映照现在的幸福和平生活。离开时,夕阳照耀下的王家瑞和他老伴被金光笼罩,熠熠闪光!

                                                                                                                                       2024年3月


    作者:胡友玲 民革党员,国际在线四川频道达州分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