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黄埔百年 家风传承——缅怀外公石德基 - 四川民革
  • 您的位置:四川民革 >> 信息浏览
  • 达州:黄埔百年 家风传承——缅怀外公石德基
  • 来源:民革达州市委会      作者:袁小莉      日期:2024-06-14      编辑:达州民革      点击:217
  • “外公,等等我......”在一声声呼唤中,我从梦中惊醒,才觉早已泪流满面。思念之情久久不能散去,起床来到书房翻看起外公留存不多的遗物,暏物思人,忆起往事。

    1920年9月4日,在达县亭子镇江阳乡鲤鱼河的一户平常农家里迎来了一个新生命,那就是我外公石德基。外公在家人的呵护下6岁就进了学堂,12岁考入绥属联中35班(现达州市高级中学),随后考入成都国民体专。到这里,外公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从偏远的山区已来到省城读书已是人生赢家了。可人生并非全是这样。“7.7”卢沟桥事变,卢沟桥的枪声惊醒了东方睡狮,青年学生们在课堂上再也坐不住了,同学们相邀考入黄埔17期,这群青年学生中就有我外公石德基的身影。

    爆炸声响起,梁平机场被日机所炸。尽快修复机场是战事所需,黄埔生们义不容辞,由外公担任抢修队队长的黄埔生抢修队来到了梁平机场。就此拉开了外公抗战的第一仗。不分昼夜,一边躲日机的轮番轰炸,一边又要抢修工事,这场景不只是电影电视才有的,是我外公石德基亲身经历的。

    我记得外公对《达州日报》记者这样描述的:他正式参加远征军后,除了练骑马式基本功和瞄准拼刺刀外,一有空就编草鞋行军打仗穿。“中国抗日胜利的千里之行,始于脚下草鞋”这不是一句假话,是十万远征军的真实写照。穿着黄军装打绑腿,戴“还我河山”臂章的外公被编入了国军54军(阙汉骞指挥)军部198师592团三营九连,并任机枪连连长。还记得外公讲起1945年6月1日在高黎贡山的那场战斗,是这样说的:那天,山上很冷,我眼睁睁地看着二位战士在我面前冷死了。因为天寒山高,我军战士穿得单薄,实在冷很了只有背靠背取暖,睡一会儿便要起来走走跳跳,否则便一睡就永远闭上了眼睛。592团官兵,在反攻滇西大捷一役中,有不幸负伤一次两次再次者,又再上战场而后阵亡者,战士们不敢停下来,觉得打起仗来热血沸腾可以忘掉一切饥饿、寒冷和身上还在流着血的伤口......当年的狭路相逢,一方是又冷又饿在泥泞路上负重仰攻的草鞋兵,一方是坚筑工事两年,装备素质精良的日本龙虎师团,打完仗几天下来,山坡上流的都是“血旺子”,山泉也被染红了,其惨烈程度,常人是难以想象的。

    这该是怎样的壮烈场面呀!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学生十万兵。正是这十万学生兵和美国盟军死死抵住日军直插中国腹地昆明、重庆的钢刀。

    其实,从我记事起至2005年10月前,我包括我的家人们只知道外公是黄埔军校毕业的,他的国民党身份以及远征军的经历我们都不曾知晓更未听任何人说起。如不是达州日报社的记者寻上门来,估计我的外公还会隐瞒下去。也就是在这年,在知道外公的经历后,我对黄埔、远征军、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有了深深的情谊,心底也种下一颗种子——有朝一日我也要像外公那样加入民革,为祖国的事业贡献自己绵薄的力量。

    黄埔军校70周年达州校友合影(第三排左起第一位石德基)

    翻到1994年6月达川市黄埔同学会祝黄埔军校建校七十周年合影照片,照片上外公穿着藏青色的中山装,神采奕奕、站姿端正。藏青色中山装是我外公的标配衣着,春夏秋冬都在穿。在一切隐藏的秘密公布于众后,我才明白外公如此钟爱中山装的缘由。那是在纪念暂未承认的经历,以及缅怀战死在异国他乡的战友啊。

    饱尝战争之苦的外公在抗战胜利后,不愿再打内战,毅然决然地选择返乡,先后在绥属联中(现达州市高级中学)任教,不久后到麻柳中学担任校长一职。后因“历史问题”丢了“铁饭碗”,回到老家务农。我犹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每到暑假就会不顾晕车的痛苦也要到外公家去住上一段时间。外公很会做菜,他炒的苦瓜不苦、老南瓜随便弄弄就很香,还有那放了一个冬的腊肉他洗洗用来炖干豇豆,我们老远老远就能闻到肉香。每每到了饭点,站在院坝,用洪亮的声音呼唤:“小莉、小伟,回来吃饭了!”我跟妹妹丢下玩伴,闻声跑回家就当起了干饭人。到了傍晚,外公还会坐在家门口的石墩上编草鞋,等到赶场时,我们一起拿到集市上去卖,然后给我们买新鲜的猪肉还有泡粑。“历史问题”的苦,外公从不多说,也没抱怨过!我记忆中的外公有伟岸的身影,有扁担也压不弯的腰,还有永远干净、平整的衣着,哪怕衣服上补丁无数。所以,我觉得外公应该是开心的、幸福的。就如同他对《达州日报》记者说的“现在的生活好多了!”

    这就是我的外公,众多黄埔生中平凡的一员。他没有骄人的战功,或许军功章也没有过,后半生普通得让人差点遗忘曾经的浴血杀敌、保家卫国。外公与外婆勤俭节约,在那个物质极缺的年代带大了4个女儿2个儿子。纯朴的家风使得子女们懂得珍惜、感恩,在以后的工作中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最后翻到了一张旧报纸,那是2005年10月19日《达州日报》经济周刊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对外公的专访报道,也是外公第一次向家人、外人讲述深藏心底的秘密。当时记者为他拍照,外公是害怕的,但听说采访他抗战时当兵参加远征军为国家民族争了光,而今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为了报道配图时,才高兴地整了整衣冠照了相。这时的外公已86岁了,身体已不如以前了,但照片上的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特性,端正地坐着,双手轻放在膝盖上,眼神坚定。仿佛在告知世人,身为远征军我从未后悔!

    石德基夫妇与子女们

    2009年10月1日,外公在江阳乡鲤鱼河老家与我们天人永隔了,享年90岁。外公的前半生我未曾参与,后半生我亲身经历,感受着他的感受,接受着来自外公的教育与爱护。“现在的生活好多了”这几个字诠释着他对社会的包容与理解,更影响着下一代人,也影响着我这一代人,甚至以后的人。我要加入民革的决心越来越强烈,我要继承、我要延续,我要像外公一样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终于,在2018年初,我向民革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2018年12月14日经过个人申请、组织考察,我正式被批准加入民革,成为一名光荣的民革党员。

    在外公离开我们的这些年里,每每向身边的朋友介绍外公时,我都忍不住会热泪盈眶,在这里我将我朋友写我外公的一首小诗放在这里。“未及韶年入私塾,弱冠经纶已满腹;卢沟桥头枪声起,顿思投笔从戎伍。先至黄埔习兵书,旋踵又赴滇缅路;山路崎岖杀日寇,雨林茂密诛牲畜。健儿方将倭奴逐,豆萁却把豆来煮;仰天长叹解甲归,回报桑梓作玉烛。”

    我骄傲,我的外公石德基!



    作者:袁晓莉  民革党员,四川达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民革达州市委会“三农”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