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黄埔百年 家风传承 ——缅怀大伯父张鹏翥烈士 - 四川民革
  • 您的位置:四川民革 >> 信息浏览
  • 达州:黄埔百年 家风传承 ——缅怀大伯父张鹏翥烈士
  • 来源:民革达州市委会      作者:张纪唐      日期:2024-06-13      编辑:达州民革      点击:1091
  • 百年黄埔史,一部家春秋。今年是大爸张鹏翥诞辰122周年,百年来,他是我们家几代人的榜样,激励着家人爱国爱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大爸张鹏翥出生于1902年,九姊妹排行老大,8岁启蒙,1922年毕业于达县中学。好读进步书籍,喜书法,尤长诗文,会气功,晓拳术,喜乒乓,善足球,1921年与来达传播革命思想的吴玉章相识,深受吴的赞赏。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反封建、反殖民的运动,接受革命影响,将叔爸和父亲的名字改为“张鹏x”,姑姑们的名字改为“张x违”,表达对封建思想的反叛,劝奶奶将田地分给乡邻。从县中毕业后,回石桥河县立第四高小教书,积极倡导革命的三民主义,力主乡村振兴教育,兴办女学,反动县府点名捕人,大爸鹏翥被迫于1923年农历3月背井离乡到成都求学,考入成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从师恽代英等进步老师,并与杨闇公、刘伯承等一道宣传马克思主义,掩护进步力量,支持青年学生的革命活动。1924年1月加入中国青年共产党,加入“赤心社,积极参加纪念五一和追悼列宁大会。 

    张鹏翥烈士,黄埔五期校友,中共党员

    一入黄埔门,终生黄埔人。受吴玉章、恽代英的指派,于1926年3月进入黄埔军校, 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与陶铸、宋时轮、许光达、张宗逊等在同一党小组,同年9月出师北伐攻克武汉,转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7年毅然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又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回川组织地方武装革命,受中共四川省委委派,参与组织川陕革命活动。回到家乡,面对民不聊生,愤笔“愁思万缕眠不得,披衣起坐拥寒衾”。他组织青少年,教唱《打倒列强》等革命歌曲,宣传共产主义,号召民众团结,策反驻防家乡石桥河的陕军副旅长朱遐龄。

    巴山烽火耀三边,碧血丹心染秦岭。 大爸张鹏翥,于1928年春,用爷爷的资助,购买枪支,带上二爸张成华和进步青年将枪支运到万源,手绘川陕革命根据地第一面中国共产党党旗,提出在部队中建立党团组织,建立完整的革命军队纲领、制度,不断补充兵员、举办训练班培训各级干部等,改编队伍,使用班排连建制,起草建设游击军的规章制度,改造“神兵”,吸纳进红军队伍。同年夏,利用军阀间的相互矛盾,在其家乡对驻军开展“兵运”活动,使不少士兵纷纷参加红军,革命队伍得到迅速发展,利用山区地理优势开展“飘忽战术”“磨盘战术”与敌人周旋。此间,起义军正式成立了川东游击军指挥部,打出了镰刀斧头大红旗。

    文强将军,黄埔四期校友(川陕革命根据地党代表)追悼张鹏翥烈士诗

    1929年与达县籍李家俊、李哲生(文强)、唐伯壮、胡洪疆、徐允士、王国梁共产党员等一起担任了起义军领导工作(万源固军坝起义)。由于他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打过硬仗,担任奉命成立四川第一路红军游击队,担任宣、达、城、万四县行动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工农红军川东游击军第一路军第三支队支队长(司令员)。

    为了扩大红军根据地,总指挥部决定向城口、陕南方面发展。首先决定拔掉向西进军中扼守回家湾咽喉的区长赖登初。赖凭借山高路险和七道关卡,以“清共”团两个中队和团防队一个连约200人防守,曾多次阻挠游击军前进,杀害我地下工作人员,9月的一天,在通往回家湾的山路上,一行8人,礼帽长衫,身背短枪,大摇大摆,谈笑风生,自称是“远方兄弟,特来参加赖区长娶四姨太的婚礼”,顺利通过层层关卡,直奔回家湾,婚礼上被赖发现,卫士徐万仕急忙手起一枪,一颗子弹射向赖登初,赖头一歪,未打中,随即也拔枪反抗,大爸张鹏翥飞步向前,举起勃朗宁手枪“叭!叭!叭”一连几枪将其击毙。一时各院枪声大作,大爸张鹏翥故意大声命令,一排...,二排...,三排...!接应的红军战士实际上就二三十人,敌人见主子被击毙,闻听红军大部队到来,溃不成军,仓皇地向万县方向逃窜,红军首战告捷。 

    张鹏翥消灭城口县拥有重兵的县团防局局长徐植林,打通东路,向城口、开县、宣汉边境发展,扩大革命根据地。他带领300余名战士直奔明通井,当晚拿下高梯子,次日攻上蓼子口,第三天派政工人员,一边开仓分粮,赈济群众,一边宣传革命。不料刘存厚驻城口的刘志超团奉令与徐植林部配合,从周溪直下明通井将红军包围,截断了归路。张鹏翥临危不惧,指挥红军穿过敌人没有设防的高山密林,采用“飘忽战术”,跨燕子河,翻饥荒坪,过长生桥,经开县白马寺、满月槽,爬观面山、越宣汉的三墩、土黄、樊哙等地,回到了根据地,历时月余,人枪俱增,成为到达开县历史上的第一支红军队伍。去时大雪满山,归来已桃红柳绿,其间艰辛,不可名状。当走到饥荒坪时,山上人烟稀少,没有粮食。大爸张鹏翥见积雪融化,蕨菜抽芽,鲜嫩茁壮,就组织战士们采蕨菜,燃篝火,烧泉水,煮野菜以充饥。

    1930年6月,刘存厚调集4个团的兵力由民团乡勇配合,在师长廖震(雨辰)的指挥下,分进合击,企图摧毁以固军坝、井溪坝为中心的红军根据地。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游击军决定避开敌军主力,将三个支队撤离两坝,固守城口边境龙潭河一线,与敌周旋打“磨盘战”,各个击破。

    敌人到两坝扑空后,廖震恼羞成怒,实行“三光”政策,继而向龙潭河进攻。由于红军缺乏作战经验,退伍改造的“神兵”,从未遇到过这样规模的战斗,加之以刀矛和少量步枪对付敌人的“意式”装备,结果“固守”未成,“磨盘战”无法实施,各支队被冲散,形成混战,激烈的混战中,大爸张鹏翥腹部被打穿,肠子外流,斑斑碧血,衣裤尽染,仍坚持指挥战斗。撤退中,他多次下担架捧着外流的肠子步行,谈笑风生全无痛楚样子,还温言细语安慰饥渴交加、疲惫不堪的战士们。见者无不潸然泪下,深深地被他这种坚韧顽强的战斗精神所鼓舞。

    龙潭河一战失利。大爸张鹏翥经过深思熟虑,又因与陕北学长刘志丹熟络,于是向总指挥部提出以川、陕、甘三省边区为中心的“三边大计”,遍撒革命火种,以期在这一地区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然后建立巩固的川陕甘革命根据地,使红军立于不败之地,这个战略计划得到了总指挥部的同意。

    1929年夏,陕军旅长王光宗接受时任川陕边防督办刘存厚的整编,到达县石桥、河市一带驻防。早前,大爸张鹏翥回乡时,就做过大量外线工作,开展兵运,一面筹款购枪,支援部队,一面策反副旅长朱遐龄,不料朱部与刘存厚经观音山一战大败,死伤六百余人,朱战死,朱死前嘱咐警卫连长王吉人,率部到万源投奔张鹏翥,因此收编了其部百余人枪。王吉人粗通文墨,原籍陕西南郑,迷“桃园结义”,颇讲江湖义气,十分崇拜张鹏翥,但又过不惯红军的艰苦生活,不习惯红军严密的组织纪律,因此仍想投奔王光宗。张鹏翥认为不能强留,建议礼送这支队伍回陕,相机 “三边大计”实施,总指挥部同意建议,张鹏翥立即组织了一百多名优秀红军战士编于王部进行训练,明确任务,组成若干“桃园三结义”小组,分三批入陕:第一批是王吉人的队伍,第二批是张鹏翥等十余人,第三批是参谋长徐永世的独立大队,每批相隔半月,分次递进入陕。  

    民政部颁发的张鹏翥烈士证明

    1930年6月,大爸张鹏翥,赴陕南,发动群众,开拓陕西通道时,被敌人逮捕,8月28日在陕南西乡县慷慨就义,时年28岁。

    张鹏翥的短短人生,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想,弘扬了黄埔爱国精神,表叔黎昌圣烈士,年幼就与大爸张鹏翥互相鼓励,组织进步青年学习,参加反封建的活动,后参加红军,成为了优秀的指挥员,在大爸的影响下,许多亲戚支持参加红军,或纷纷报考黄埔军,从军参加抗日、后代参军保家卫国。 爷爷默默出资为根据地购买枪支,二爸张成华跟随大爸张鹏翥到川陕革命根据地,成为了红军战将,父亲张鹏程报考黄埔19期,堂哥张义正参军抗战。表叔任和平跟随大爸到成都读书,然后报考黄埔5期,表叔黎玉絮报考黄埔6期、表叔黎玉玺报考了鱼雷学校,表叔黎玉琢报考黄埔17期,表叔任文渊参加淞沪会战后也报考了黄埔军校学习,表哥冯开平报考黄埔19期,外侄们踊跃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任文渊表叔,黄埔十七期校友,曾参加淞沪会战

    为了发扬先辈的黄埔精神,完成他们的遗愿,实现国强民富,我于1983年6月选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领航学院服役,退役后,在教师岗位上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和应急救援活动,照顾黄埔老人,寻找在乡抗战老兵200余位,收集抗战口述近300篇,手印1400余枚,照片10余万张,以及视频和文物,拍摄各种纪录片宣传片多部,得到各级党政机关的高度关注,社会和媒体的认可,获得四川省黄埔同学会,民革四川省委会的表扬,荣获达州市“道德模范”称号,多次荣获达州市政协和民革达州市委会的表彰。铭记先总理遗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我将在有生之年,继续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张纪唐,民革党员,四川省黄埔同学会达州联络组后代联工会主委,四川省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民革达州市委直属一支部副主委,民革达州市委祖国和平统一促进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