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青春闪耀扶贫路——市委会机关干部钟越强的驻村故事 - 四川民革
  • 您的位置:四川民革 >> 信息浏览
  • 攀枝花:青春闪耀扶贫路——市委会机关干部钟越强的驻村故事
  • 来源:民革攀枝花市委会      作者:钟越强      日期:2020-07-21      编辑:攀枝花民革      点击:67255
  • 我叫钟越强,是民革攀枝花市委会的一名机关干部。2017年,派驻到盐边县红宝苗族彝族乡长草坪村任驻村工作队员。两年时间的驻村工作收获颇丰,非常有幸给大家分享我的驻村故事。

    2017年,我第一次来到盐边县红宝乡长草坪村,我是真的惊讶和震撼了,因为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攀枝花人,从来没想过攀枝花居然有那么远的村,那么艰难的路。当时的长草坪村公路还未完全贯通,到达村里不仅要坐班车,要坐摩托,还要步行!从市区到长草坪村行程时间可以从攀枝花开车到成都了!一路尘土、一路颠簸,刚到村上,我的内心充满忐忑和慌张,一是不知道驻村工作该如何开展,二是由于我从小在城市里长大,这么偏远的村庄对我来说完全是个陌生的新环境,特别是村里的群众全是彝族,他们互相都用彝语交流,我担心与他们交流有困难。唯一让我感到安慰的是,由于长草坪村的情况特殊和艰苦,长草坪村的第一书记由红宝乡乡长杨洪英兼任,是我开展驻村工作的直接领导,她是红宝乡土生土长的苗族。


    到了村上以后,我抱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想法很快冷静下来。精准扶贫是国家大计,组织派我来开展驻村工作是对我的信任也是对我的考验,我一定不能辜负组织所托。调整好心态后,我及时向杨洪英学习请教工作经验和方法。因为她既是红宝乡的乡长,又是红宝乡土生土长的苗族干部,熟知当地的工作情况和风土人情。经常的学习交流我认识到,开展工作的第一步是要用心和贫困户、群众拉近距离。我所驻村的地方位于红宝苗族彝族乡最偏远的地方,交通不便,其中村里两个社完全没有网络和电话信号。但是干精准扶贫工作就是要不怕苦不畏难,刚开始到村,长草坪村的水泥路还没通,我就和第一书记一起坐摩托下村,摩托走不了就走路入户。挨家挨户拉家常,尽快把自己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因语言不通,我主动学习了一些彝族的简单用语,尊重彝族同胞的风俗和习惯,和他们同吃同住。他们对我的称呼也从小钟慢慢转变为兄弟,我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大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让许多问题得到了更好的沟通,比如购买“扶贫保”,在村里推广的过程中他们都很信任我,使长草坪村率先实现“扶贫保”全覆盖。



    雨季时节,村里的道路经常遇到泥石流断道和沉陷,而此时也正是山蚂蟥肆虐期间。为了查看道路垮塌方量和疏通道路,长草坪村第一书记杨洪英乡长总是带头翻山越岭查看现场。尽管路旁的树丛灌木上到处都布满蚂蟥,令人触目惊心,掉落蚂蟥很快爬满一身,杨洪英作为一个女同志尚且毫不畏惧,我作为一个小伙子在她的精神鼓舞下,紧跟其后,就算被蚂蟥咬了也不好意思吭声,大家一起同甘共苦就算再苦也不觉苦了。有一次,我们搭乘摩托车经过一段山路,刚开过去15米,后面就泥石流垮塌下来了,惊魂稍定后,摩托车司机和我们都开玩笑说,看来是我们精准扶贫做了好事,上天在保佑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山间锻炼,每天翻越两座山,挨家挨户宣传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做好“两不缺、三保障”的情况了解和“五个一”的统计,开展好对我来说已是气定神闲的事了。


           精准扶贫工作繁杂,许多是需要驻村队员协助第一书记具体细化落实。住房有保障是精准扶贫工作的一块硬骨头,由于客观自然条件,我所在驻村异地搬迁户较多,长草坪村都是彝族同胞,对外沟通困难和信息闭塞,有几户在外购房迟迟不能落实,在第一书记的安排下,我走访了西区格里坪和仁和太平乡等地,帮两户异地搬迁贫困户(马尔史和杨卡哈家)联系落实了购房事宜,并帮助办理一系列手续问题,获得了他们的一致好评。这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精准扶贫工作就是要亲身做细做实,为民办实事才能获得贫困户的认可。



    长草坪村的经济发展始终落后,长草坪村海拔高差大,气候条件恶劣,极大限制了产业发展。村传统产业主要是毛羊养殖。长草坪村村民缺乏种养殖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思维。我作为市级驻村工作队员,又是民革机关工作人员,充分利用民革组织平台,发挥好民革组织的横向联系作用,多向各个单位和企业争取支持,主动对接在市农科院工作的民革党员,恳请他们想办法帮忙,让他们带领农科院和农牧局专家多次到长草坪村进行种养殖技术培训,并发放牧草种,化肥等一系列物资,有效提高长草坪村特别是贫困户的种养殖技术,改变他们落后的生产观念,提高他们的收入。如今村民积极开始种植核桃、青花椒等经济林木,面积达2607亩;试种三重楼面积10亩;养殖二代野猪200余头;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我联系民革党员中的企业家,有的捐款为红宝乡雨季冲垮的堡坎进行维修,有的积极联系对接贫困户外出务工事宜。同时向民革党员宣传红宝乡的原生态物美价廉的农产品,特别是核桃才3、4元一斤,每次驻村回市里,我都会为党员朋友带上一两百斤的核桃,扩大农产品宣传,促进贫困户增加了收入,两全其美。

    贫困户马尔史年龄和我相当,但已经有3个子女了,光靠养殖业生活比较困难。我发觉他能识字也懂汉语,在我的开导下,他走出大山外出务工。现在厦门的造船厂上班,月工资比我还高呢。赚了钱过年回到乡里很是风光,吸引了更多贫困户跟他一起外出务工。贫困户们外出务工走出去不仅收入提高了,思想观念也转变了,打破了大山意识,明白了世界有多大,他的典型事迹在贫困户中传播开来,大家互相介绍一起外出务工,乡亲们又多了一条致富之路。

    两年的扶贫时光,长草坪村有了巨大的变化。长草坪村从最开始的公路没有硬化完毕到每个社都通了公路,长草坪村的村部也实现了改造升级,村民有了自己的办公和健身娱乐场所。两年来摸底排查实施低保兜底2户6人,将15人纳入公益性岗位;发展护林员4人,贫困户新实施退耕还林16户65人137.1亩,实施退耕还林44户484.5亩。对贫困农户在读58个学生实施“三免两补”政策,确保村里在读学生不因贫辍学。帮助贫困农户购买医疗保险,实施诊疗“十免四补助”政策,让贫困户医疗有了保障。实施异地搬迁28户、危房改造4户,c级维修加固2户,保证农户有安全住房。多方面争取了资金49.76万元,建设100m³水池2口、50立方水池3口、20m³水池2口、10立方水池1口、5立方水池15口,管网建设2.5万米,覆盖全村农户。

    目前,长草坪村的贫困户全部都已经脱贫,驻村工作结束后我也回到了市委会机关。近两年的驻村时光,我记录了成长的经历,留下了满满的两本驻村日记。我收获了很多,不仅能够更加坚强的面对困难和挫折,也增长了在基层工作经验。更幸运的是,因为这次驻村工作经历,我也邂逅到我现在的妻子——美丽的少数民族女教师,这与我加深了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和感情分不开的。少数民族地区虽然相对贫困落后,但她依旧凭自己的信念和能力读完研究生并参加工作,这难能可贵的精神更加感染和吸引我。这段在基层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时光,充满艰辛但又肩负担当、体现作为的青春经历,将永远激励着我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向前,闪耀出民革党员的点点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