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爱国思想及当代实践探析 - 四川民革
  • 您的位置:四川民革 >> 信息浏览
  • 孙中山爱国思想及当代实践探析
  • 来源:民革自贡市委      作者:邱邦龙      日期:2010-05-24      编辑:自贡民革      点击:4793
  •   内容提要: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的爱国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孙中山的爱国思想是一个丰富的开放的体系;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孙中山的爱国思想,推进了爱国主义精神向爱国主义实践的转化与发展,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孙中山先生是活动于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叶的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振兴而奋斗。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6年11月12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说自己‘爱国若命’,‘生平以爱国为前提’,充分体现了一位真正爱国主义者的伟大情怀。孙中山先生100多年前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他毕生的追求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和中国的民主统一,并通过中国人民自己的奋斗,改变中国的贫弱处境,将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本文拟以孙中山爱国思想为角度,探析孙中山先生爱国思想的时代影响和实践问题。
      一、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爱国,这个神圣而庄严的字眼,激励着近代中国各革命阶级以及统治阶级中的爱国者,不知多少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历尽千辛万苦。在中国,一切爱国者,不问来自国内哪个民族、哪个阶级,他们都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志士仁人,受到人们的尊礼崇敬。
      孙中山的一生,是爱国、救国的一生。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他付出了毕生精力,受到了海峡两岸及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普遍尊敬。孙中山不仅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而且把他的爱国思想付诸于实践,把爱国作为自己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他对爱国主义思想的独到见解和爱国实践使其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众多爱国者中杰出的代表。
      孙中山说,他从1885年中法战争中国失败之日起,就立志推翻清朝政权。自那时到1925年去世,一共40年,其间经历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等重大历史事件,他不停息地为我们祖国的独立、自由而进行斗争。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者的一生。
      1. 孙中山反对国家分裂,祈望国家统一。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在他投身革命的时候,正值帝国主义列强阴谋瓜分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孙中山目睹时艰,忧心如焚,毕生都在追求国家的独立、民主和统一,并始终把爱国主义与争取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紧密联系在一起。
      孙中山登上政治舞台,很快就面临着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局势。辛亥革命以后,军阀割据,四分五裂。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成了孙中山全部爱国斗争的一项迫切任务。斗争的时间越长,他越发深刻地理解到,封建军阀割据、国家不统一,与外国侵略势力、不平等条约是牢固纠结在一起的。这种理解,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里,得到了最明确的表述:“军阀本身,与人民利害相反,不足以自存。故凡为军阀者,莫不与列强之帝国主义发生关系……而列强亦即利用之,资以大借款,充其军费,使中国内乱,纠纷不已,以攫取利权,各占势力范围。由此点观测,可知中国内乱,实有造于列强,列强在中国利益相冲突,乃假手于军阀,杀吾民以求逞。 ”
      为维护国家统一,孙中山同帝国主义列强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南北议和期间,帝国主义积极策划由袁世凯作为新的代理人,同时也企图“划中国为二,限制共和政府于江南”,甚至试图以此作为外交承认的条件,公然向孙中山提出:“假如你们与北方协议,把国家划分为二,每边分别建立一个政府,你们也将得到承认。”孙中山毫不含糊地予以痛斥:“不!那不行!我国人民的情绪是一致的”,“我们推翻清朝,承继清朝的领土,才有今日的共和国。为什么要把向来统一的国家再来分裂呢? ”他明确指出:“民国的幸福,以统一为主……我辈敬服汉高祖,推重明太祖,因彼等能统一国内,增进国民的幸福也。 ”他说,凡是热爱祖国的中国人,“都是希望中国赶快和平统一的”,反之,凡是“提倡分裂中国的人一定是野心家”,是“中国之仇敌”。
      2. 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坚定与共产党合作。
      美国总统林肯提过一个口号,叫做“民有、民治、民享”。林肯所说的“民”,主体自然是资产阶级,而非其他。孙中山多次引用林肯提出的这个资产阶级口号,来阐述他的“三民主义”,说明他所主张建立的“民国”,正是“民有、民治、民享”的“中华国”。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中国的民主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统治寿终正寝,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先生推行“三民主义”取得的最大成果。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加之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既定的目标未能实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和启发,他接受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和帮助,中国共产党向孙中山提出了国共两党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建议,被孙中山接受和采纳。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形成了“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不仅是国民党改组的基本指针,在国民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而且是“三民主义”同共产主义建立统一战线,国共两党进行合作的共同纲领,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具有开拓性和指导性意义。它的提出是孙中山先生一生中的第二次转变,也是最伟大的转变。毛泽东称之为“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
      二、孙中山的爱国思想简述
      1. 孙中山爱国思想的基本内容。
      (1)热爱祖国、振兴中华。
      热爱祖国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对祖国的深爱之情。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早期,随着定居的乡土生活的发展,自然地产生了一种热爱故乡和故乡人的感情,这种感情后来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逐步发展成为明确的民族意识和对祖国的爱。它在各个国家的道德、政治、法律、文学方面都有反映,形成了作为特定社会意识形态的爱国主义。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
      孙中山先生在1894年《兴中会宣言》中写到:“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翦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衣物冠赏,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孙中山先生写的《兴中会宣言》是一篇爱国宣言,振兴中华的强音。
      (2)“三民主义”思想。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是对当时中国国情进行认真探索的结果,是为了谋求民族独立与解放、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与平等以及人民生活的真正幸福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近代化方案,其基本核心内容是谋求民族独立与富强。因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是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特色的。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的形成,来自孙中山多年的海外经验和见识,以及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切认识。这种思想,给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国家建设的具体方案,是人类珍贵的精神遗产。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具体内容是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人民认同并效忠国家及其中央政府。孙中山要“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解除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不平等,以求得民族的生存。所以民族主义是富国强兵的最大动力。
      民权主义:孙中山的民权主义,表现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可说是有理想、有方法。他把中国从专制的政体,导向民主政治的领域,其具体内容,主要是基本人权的保障、全民政治的参与、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以及实现建国的程序。
      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是中国迈向现代化重要的一环,它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也将带动政治现代化。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节制私人资本,以达公平的社会分配,同时实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都市规划的目标。
      (3)国家统一思想。
      中国不应当分裂而应当统一,这是孙中山一贯的思想。早在1903年,他就著文抨击帝国主义阴谋“分割”中国领土的妄言。他指出:中国人民决不允许“分割此风俗齐一、性质相同”之民族。在创建南京临时政府时,孙中山深切感受到全国人民“热望祖国成为强大统一之中国”的迫切要求,宣布新成立的共和国“当成为统一独立与兴盛之国家”,其对内施政方针是要实现“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内政之统一”,坚决反对任何分裂中国的图谋。辛亥革命失败后,针对军阀割据的局势,孙中山更表示要“竭志尽诚,以救民国,破除障碍,促成统一”。
      孙中山认为,中国之所以必须统一而不能分裂的原因有三:一是中国“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它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二是“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是全国人民现在的心理”,“不只南方革命党有这种思想,就是北方军队、学生和一般有觉悟的人民,都有这种思想”。实现国家统一,“这就是全国人民现在要做的大事”。三是只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才能使“中国变成很强盛的文明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四分五裂,只能使中国积贫积弱,永远处在落后的任人宰割的境地。
      2. 孙中山爱国思想的主要特征。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鲜明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思想的主要特征是:
      (1)政治性。
      首先,孙中山的爱国思想指出了爱国的阶级性问题,强调中国人应当爱独立的、与清政权相对立的“中华国”。
      国家同一定的阶级统治联系在一起。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更替了,国家的阶级内容也就改变了。讲爱国,首先就碰到一个问题:爱谁的国?不管明确与含糊,人们对这个问题总要作出回答。康有为、唐才常、梁启超等,先后从事“勤王”、“保皇”、“立宪”活动,坚持破坏革命,都是在炽热的爱国宣传下进行的。爱谁的国,爱哪个阶级的国,明白回答这个问题,就尤其成为必要。
      孙中山观察敏锐。1903年,他写《驳保皇报》一文说:“彼(《保皇报》)开口便曰爱国,试问其所爱之国,为大清国乎?抑中华国乎?若所爱之国为大清国,则不当有‘今则驱除异族,谓之光复’之一语,自其口出;若彼所爱之国为中华国,则不当以保皇为爱国之政策,盖保异种而奴中华,非爱国也,实害国也。”
      其次,孙中山爱国思想的政治性表现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在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2)民族性。
      近世的民族主义,在西方帝国主义,系挟其强大的经济及军事力量,以压迫弱小民族炫耀其种族之优越感;而弱小民族则以反抗西方的宰割为目标。孙中山的民族主义,随革命的进展而不断丰富其内容。早期的民族主义,以推翻清王朝为号召。辛亥革命成功后,其重点转为反抗帝国主义,求中国之独立平等。五四运动以后,孙中山民族主义更以“济弱扶倾”,支持全世界弱小民族独立为鹄的。这与西方强权以侵略他人或自固吾圉的狭隘民族主义不可同日而语。这是他“大同”思想的实践,代表当世最进步的民族主义。孙中山民族主义有三大特色:
      一是不念旧恶,与人为善。狭隘的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复仇意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不以复仇为事。他反清并不排满。辛亥革命成功后即强调“五族共和”,“五族一家”。对于压迫汉人300年的满族,一视同仁,不念旧恶。
      二是寻求合作,共存共荣。对长期侵略中国的列强,只要肯废除不平等条约,平等对待中国,孙中山主张开放门户,欢迎外资共同开发中国。他的“实业计划”就是一部国际资金共同开发中国的蓝图。其目的在使西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将过剩的资金,有合理的出路,达到共存共荣。
      三是世界大同。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世界大同。他庄严地宣告,“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可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大责任。我们要决定一种政策,要济弱扶倾,才是尽我们的天职……世界大同才是民族主义的最后理想。”在当世的大政治家中,具有如此广大襟怀的人物,确实并不多见。
      (3)开放性。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特点,我们应该发掘和利用它们,为民族的发展服务。但是,要想继续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还必须顺应当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潮流,走向开放,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孙中山的爱国思想具有开放的品格和融合的功能,它是孙中山将西方文明与中国国情和民族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它在弘扬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过程中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化和一切先进的东西,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
      三、孙中山爱国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孙中山先生也始终把中国共产党人当成自己的亲密朋友。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孙中山先生率先提出的“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理想正在变成或逐步变成现实。
      1.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旗帜。
      100多年过去了,孙中山先生的理想由共产党人为其献身奋斗直至实现。历史证明一条真理,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中山先生的遗愿。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振兴中国。
      (1)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都是伟大的爱国者。
      曾有一个外国人向毛泽东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是中国第一,还是共产党第一?你首先是一个中国人,还是首先是一个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微笑着回答说:你这个问题好像是在问是先有父母还是先有儿子。我可以确切地告诉你,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一切,全部是为了他深深热爱的中华民族。
      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爱国主义,并身体力行。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他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
      江泽民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为光明的新中国。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胡锦涛指出:“这种历久弥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所有的中华儿女都应万分珍视、大力弘扬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提出的“八荣八耻”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由此观之,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首先是一个爱国者,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都是中山先生爱国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2)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爱国思想。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成为辛亥革命的风帆。此后,孙中山紧跟时代潮流,推动国共合作,基于“三民主义”,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作为一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注意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他的许多文章中,多次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民本思想,如《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朱熹的“国以民为本”的思想等。孙中山将这些思想看作是他的民权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和实行民主主义的思想基础。早期的孙中山对“民”的认识,更多的是同情,是重民、爱民与救民。他想通过重民来谋求国家富强之道,因为民富,国则富,民贫,国则弱。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对“民”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同盟会成立,他把以“民”为主体的“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政治理念上也实现了由传统的民本思想向近代民主主义的飞跃。中华民国建立后,他主张团结全国人民,“建设一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
      孙中山的以“民”为主体的“三民主义”革命理论对后人影响很大,他以民本思想为渊源的民权主义更是一份宝贵遗产。毛泽东、邓小平等一大批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了孙中山以民为本的思想,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思想。
      2.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
      (1)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随着主要来自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特别是100年前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以来爱国主义的首要任务。中国人民虽然进行了很多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爱国救亡的任务,使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说明,爱国主义只有提升到社会主义的高度才能完成它的任务。从现今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世界环境来看,只有坚持爱国主义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国家的独立,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坚持爱国主义,才能团结和动员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由此看来,在现阶段,爱国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和重要力量之源。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爱国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爱国主义。
      3. 实现国家统一的实践。
      孙中山在崇高的爱国主义旗帜下,坚决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留下的遗训至为宝贵。中山先生一贯认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性中积淀着祖国统一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统一则中华振兴,民族和睦则祖国进步。这种认识和诉求,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所形成的永恒力量之所在。在博大精深且极具包容性的中华文化的感召驱策下,自古以来中国人无论产生多么巨大的政见歧异,总能找到“中华一统”的共识。
      虽然时至今日,台湾与祖国大陆仍处在分裂状态中,但是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两岸同胞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得到越来越多的两岸人民的欢迎和认同。虽然有“台独”分子的阻扰破坏,但是随着2008年11月两岸“空运、海运、邮政和食品安全”四项协议的签署,两岸人民渴望的“大三通”时代正在成为现实,两岸“一日生活圈”、“千里一日还”的生活局面已经开启,和平统一的步伐越来越快。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也是我们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变化、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一年。这既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此之际,我们缅怀孙中山历史伟绩,继承其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先进思想,继续完成孙中山未尽的革命事业,推进爱国主义精神向爱国主义实践的转化与发展。概括地说,要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邱邦龙,四川省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政治教研员,民革自贡市委会中山支部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