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浅析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及其民族主义的现实意义 - 四川民革
  • 您的位置:四川民革 >> 信息浏览
  • 南充:浅析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及其民族主义的现实意义
  • 来源:民革南充市委      作者:傅国才      日期:2012-11-12      编辑:南充民革      点击:4161
  •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时指出,我国的民族主义问题已基本得到了解决,民权主义问题已通过《五权宪法》、《建国大纲》、《建国方略》等纲领性文件的具体贯彻实施,使之有了保障。现今的最大问题是要解决民生主义的问题。所以,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孙中山先生改组后的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实施重点放在了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上了。
        正因为如此,对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进行研究的学者们,大多把研究重心放在了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上。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后十分重视民生建设,不少人更是深入地对民生主义进行了研讨,其研究成果是十分丰硕的。笔者曾在四年前就对民生主义的现实指导意义进行过大胆的探索,认为中国共产党不仅实施并且充实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还极大地丰富了民生主义的内涵。
        当前,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的事件,严重地侵犯了我国的领土主权,激起了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公愤。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的正义斗争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早年,我就认真地拜读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对民族主义虽有一定的理解,但日益强大的中国让我忽略了对民族主义的现实意义的深入探讨。钓鱼岛事件的发生,使我很快联想到了孙中山先生在民族主义中的阐释, 民族主义所包涵的核心内容为两个方面:“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①
        孙中山先生早在1903年就完整地提出了三民主义的主张,1905年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其归纳为“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成功之前,民族主义是孙中山及其他所领导的同盟会的首要奋斗目标。在武昌起义首义成功以后,孙中山先生将革命的重心放在了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建设上了。但是,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和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目标的截然不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孙中山的革命是“谋农夫、工人之解放”,“即为农夫、工人而奋斗,亦即农夫、工人为自身而奋斗也”②。决定了他对帝国主义及列强毫不妥协的强硬态度。
        尽管孙中山在辛亥革命胜利后认为民族主义已经成功,但他洞悉帝国主义本质的敏锐触角和列强仍霸占着我国部分领土的严峻现实,使他意识到民族主义尚未完全成功。在实践中,他逐渐充实了民族主义的内涵,并使之逐步完善。
        孙中山始终坚持以民族利益为重,从不与列强妥协。欧战时期一位英国领事到大元帅府见孙中山,要求国民政府参加协商国,出兵欧洲参战。孙中山表示:“中国永远保守和平的道德,所以不愿意加入这次大战。”③他还表明了对英国强占中国领土的鲜明态度,“我们中国此刻没有收回领土的力量,如果有了力量,恐怕要先收回英国占去的领土罢。”④ 
                                                         
        孙中山敢于正视自己曾经作出的不够准确的判断,能以伟人的博大胸怀去纠正过去的失误。对欧战后列强仍欺侮中国十分愤慨。1920年11月在国民党本部会议上作报告时,孙中山把矛头对准了列强,对自己在辛亥革命后对民族主义的断言作了纠正,他说:“‘清室推翻以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这话实在是错了。”⑤这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精神。
        孙中山先生以卓越的政治家的敏锐目光,观察并准确深刻地分析、总结了当时的世界局势,得出了战争不可避免的正确结论。欧战结束以后,世界上出现了象苏联这样的新兴社会正义国家。强权与公理、资本主义与社会正义、殖民者与殖民地人民、资产阶级统治阶层与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孙中山先生认为:“国际间大战是免不了的”,“那种战争是阶级战争,是被压迫者和横暴者的战争,是公理和强权的战争。”⑥孙中山先生的预言在太平洋战争中得到了印证―代表横暴者和强权的日本军国主义和德国纳粹军队惨败给为民族独立和维护领土主权完整而战的、代表公理和和平、正义的国家;一大批殖民地国家相继独立;世界上出现了10多个以苏联为首的、曾经是被压迫者而在战后成了国家主人的社会正义国家。这些国家组成了一个能与帝国主义国家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孙中山先生求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民族主义不仅在中国,同时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成为了现实。
        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是切齿痛恨的,对不信守承诺,以武力和强权掠夺别国领土而称霸亚洲的日本更是深恶痛绝。1920年11月4日,孙中山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时,就日本与中国革命的关系进行了十分中肯的分析,他认为:在袁世凯篡位后,日本借助袁世凯的力量来摧残民党,后经民党多方运动,日本虽不助袁世凯了,又抬出一个岑春煊来扶植官僚,致使在民党倒袁后无力抵抗岑春煊,辛亥革命的成果几乎毁于一旦。在总结这一历史教训时,孙中山对日本的做法十分愤慨,说:“我们革命失败,全是日本捣鬼。”⑦
        日本是一个岛国,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很快成为亚洲的列强,它凭着自己的武力在亚洲称王称霸。甲午中日战争后,它武力胁迫清廷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强迫清廷签署了当时还是藩属中国的高丽独立的条款,强占了我国的领土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仅20年,日本就用武力将高丽强占为自己的殖民地。孙中山对日本的领土扩张做法非常痛恨,说:“中国强了几千年而高丽犹在,日本强了不过二十年就把高丽灭了。由此便可见日本的信义不如中国,中国所讲的信义比外国要进步得多。”⑧
        孙中山酷爱和平,对列强以武力征服别国非常痛恨,对中国主权和领土的丧失十分痛心。他打算通过外交途径去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他想写《外交政策》一书,“求恢复我国家以前之一切丧失土地和主权,和恢复人民自由平等而已。”⑨他的这一思想,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得到了体现。大会《宣言》“对外政策”部分第(一)款明确写到“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略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互尊主权之条约。”⑩继后,孙中山对如何具体实施外交政策强调要“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海关、租界和领事裁判权⑾。”由此可见孙中山先生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的鲜明态度和决心。            
        孙中山先生在《民族主义》中对“五族共和”概括的不准确作了纠正,提出了各民族一律平等合符我国是多民族实际的概念。
        孙中山认为,只有实行了三民主义,中国才能强大起来。所以他说:“三民主义系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远适存于世界。”⑿到晚年,孙中山先生更是看重民族主义的作用,他称民族主义 “是国家图发达和种族图生存的宝贝。”⒀
        孙中山先生认为,苏联的革命是为工人、农民的,是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幸福的。他对苏联的革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是,他认为苏联的国体在中国不适合。同时,他在深入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政体后认为,他们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发达的大工业机器生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他们的政体是保护资产阶级的,与三民主义的“节制资本”相悖,中国不能照搬。我们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建设一个既不同于苏联,又与西方国家不同的、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以三民主义为建国根本的,全新政体的新型体制国家。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我们不难发现,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在他逝世后的近百年里,一直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孙中山关于避免不了世界大战的问题,在二战中得到了证实,前面已有阐述,就不再赘述。
        2、孙中山关于领土及主权完整的理论,在现实中也得到了印证。我国已基本收复了帝国主义所强占的领土,并且成功地收回了香港、澳门。
        3、孙中山先生是我国首次提出要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主权国家的理论的人,这一点已为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国家”的提法,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4、孙中山先生将原“五族共和”更正为“各民族一律平等”。现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让孙中山的理想变成了现今的事实。
        5、孙中山对日本不信守承诺、不讲信用的侵略本质作了深刻的剖析,战后的日本并未反省自己在战争中所造成的影响,并没有反省自己侵略行为的犯罪行径,而是继承了前日本军国主义的衣钵。日政府购钓鱼岛的丑剧是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行为,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抬头和复发。我国的领导人及外交部发言人多次重申“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要坚决收回钓鱼岛。这充分体现了孙中山民族主义在今天仍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注:
    (1) 《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   P15
    (2)  同上 P8
    (3) 《孙中山全集》第九卷  P229
    (4) 《孙中山全集》第九卷  P228
    (5) 《孙中山全集》第五卷  P394
    (6) 《孙中山全集》第九卷  P192
    (7) 《孙中山全集》第五卷  P394
    (8) 《孙中山全集》第九卷  P246
    (9) 《孙中山全集》第五卷  P569
    (10) 《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   P20
    (11) 《孙中山全集》第十一卷  P337
    (12) 《孙中山全集》第九卷  P184
    (13) 同上, P220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1―11卷
    2、《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
    3、贺渊著 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
    4、《胡汉民先生文集》第一二集
    5、《朱执信集》(上)
    6、《毛泽东选集》合订本
    7、《戴季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