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日记二】我是民革的“小温” - 四川民革
  • 您的位置:四川民革 >> 信息浏览
  • 【驻村日记二】我是民革的“小温”
  • 来源:省委会社会服务处      作者:温栋岚      日期:2024-12-24      编辑:民革四川省委      点击:116
  • 自桂月之初来到村上,转眼已是季冬逾半。细细数来,我的驻村生活也已四月有余,还未来得及细品金秋韵味,冬日已携寒风悄然而至。心中有诸多感触,一直想写些什么,但大概是因为初见黑龙村时的兴奋已然渐渐平复,一切显得平平淡淡、自然而然,又恐写得太过肤浅和片面,困于格式化的文字符号里,以至于迟迟未能下笔。然而,我更担心时光的流转会让文字缺乏了应有的温度与情感,于是还是提起了笔。

    一个细雨蒙蒙的清晨,我们驻村工作队开展日常入户工作。走进依山而建的黑龙村,穿过错落有致的藏家小院,来到了老支书赤仁旺堆家里。老支书唯一的儿子常年在外地务工,老两口也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值得庆幸的是,这对年逾古稀的翁媪身体还算硬朗,平时还能在村里做一些简单的农活维持家用。老支书算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能说一些汉话,会使用手机。一部见证时代变迁的旧手机,便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老支书,我是民革派来的小温,家里遇到什么难处要及时和我沟通,我们互相留个联系方式。”老支书一边点头答应,一边从柜子上取来手机。可当我拿着老支书的手机存我的电话号码时,我发现“4”和“6”这两个按键其实是失灵的,老支书根本就不能主动拨通那些包含这两个数字的电话号码。即便接通了电话,听筒传来的声音也模糊不清。这情景,猛然激起了我心底深处的波澜,或许老支书夫妇已经许久没有和外界通过话了。

    回到住所,我的心仍被那部破旧手机牵动,便和驻村工作队的伙伴讨论起这件事,我们一致认为:哪怕我们自费也要给老支书换一部新手机,让那座对外沟通的桥梁畅通无阻。于是我便在网上开始多方查询、对比各种适合老人用的手机。幸运的是,碰巧一个民革党员的企业要在黑龙村开展爱心捐赠活动,我们便鼓起勇气,“厚起脸皮”提出了一个额外的请求——可否在预算外增加两部手机,赠予老支书一家。民革爱心企业很快给予了我们积极的答复。拿到手机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帮老支书换好电话卡,耐心教他新手机的使用方法。他粗糙又略显笨拙的手指在手机上好奇地按动,宛如在探索一个全新的世界。岁月在他黝黑面庞上刻下的沟壑逐渐舒展,让我仿佛看到罗中立画笔下的那个“父亲”形象。那幅画作中蕴含着的对中国广大农民的深沉情感与眼前这一幕悄然重合,镌刻在了我的心里。

    在往后的日子里,不时便会接到老支书的电话。“小温,我家里今天炖了鸡,你们忙完了要过来吃哟。”“小温,我家自己种的橘子熟了哟,甜得很!我给你们驻村队摘了一些,晚点给你们送过来。”走在黑龙村纵横的阡陌中,看到各种长势喜人的作物随风摇曳,吃着老支书送的橘子。此时此刻,我似乎更深刻的领会了扎根基层、做好驻村帮扶工作的意义。

    仍记得驻村伊始,我对村子的情况不甚熟悉,缺乏深耕乡土经验,不免在摸索中踉跄前行。我曾试图寻找某位村民,却糊里糊涂站在另一村民家门口,上演了一出“张冠李戴”的插曲。藏家的屋门,似乎总带着一份谦虚低调,门楣不高,我的额头常常会和门框来一次“尴尬邂逅”。面对淳朴村民,语言的隔阂让我只能以“相视一笑”传递友好善意。历经大概半个月的沉淀,我逐渐融入了这片土地,终于能够准确地“认路”“认门”“认人”。在“认人”的过程中,四郎拉姆阿婆让我印象深刻。七十五岁的阿婆就像一颗核桃,身形瘦小却精神矍铄,她对驻村队的热情,时刻鼓舞着我的内心。

    坐落在黑龙村格交组一隅的阿婆家曾是贫困的代名词,家中的收入极不稳定,生活的重压使这片小小的屋檐下充满了不易和辛酸。随着驻村队来到黑龙村,阿婆的生活轨迹被温柔地改写。驻村队积极帮阿婆家申请低保以及各种政策补助,细心地为其家人安排公益性岗位。家中的藏香猪,那些曾经让阿婆忧心忡忡的“宝贝”,也在驻村队的帮助下找到了销路,换来了实打实的收入。我和驻村伙伴们还会常常造访阿婆家,帮忙打扫卫生,坐下来聊聊家常,送去鼓励和慰藉。如今,阿婆家的生活过得越来越红火,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这个冰箱是民革省委送给我家的,还有那边的消毒碗柜也是。小温你看,上次你们送来的米和油也还没吃完,民革呀咕嘟(民革真棒、真好)!”阿婆说着便打开冰箱,里面整齐地摆放着青稞饼、酥油、猪肉等食材,仿佛诉说着阿婆家生活的富足。阿婆的言辞间洋溢着对民革省委会帮扶工作的深深感激,那份真挚的情感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而明亮。我也被这份相互的情感所感染,不由自主地跟着阿婆重复那句简单而充满希望的藏语:“呀咕嘟(真棒、真好)。”

    时至今日,我和驻村伙伴们的脚步依旧频繁地踏响在四郎拉姆阿婆家的门槛上,然而心境已然不同,增添了几分“愁绪”。这份“愁绪”并非来自于阿婆家往昔贫困的生活,而是由于阿婆的热情实在难以招架。记得那次造访之后,我们已行至大门外,阿婆一边冲我们招手一边追下了楼,小步快跑到大门前。“小温,这些你们一定要拿着。”阿婆说着,气喘吁吁地把一袋水果干片递到我们手上。那瞬间,我的心里涌起满满的感动。此后,阿婆总会找各种理由送我们东西,或是一袋沉甸甸的花生,或是一捧饱满的核桃。我知道,阿婆的热情就是对我们驻村工作的肯定。这一粒花生、一颗核桃,是我们的勋章,也时刻勉励着我们。

    为村中老人和儿童送去一声问候、一份关怀,是我驻村工作中温情的篇章。与村民们围坐在院落中“拉家常”,是乡村独有的淳朴与亲切。时常踏足各家各户看看生活上有何短缺,是我和村民之间最深切的牵挂。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中,我所做的一切,虽如一粒粒细沙般微不足道,但对于每一个微观个体而言,却是关乎他们日常的、实实在在的“暖心事”。在未来的驻村时光中,来自民革的“小温”将继续秉承初心,不负民革组织的嘱托,把爱与关怀的种子播撒到黑龙村的每一个藏家院落,使其生根发芽,绽放出希望的花朵。我深知,黑龙村的每一寸土地正在缓缓渗透进我的生命脉络,如同细腻的笔触,在我的青春画卷上细细勾勒,绘出一抹抹绚丽夺目的色彩。这些色彩终将交织在一起,汇聚成我人生旅途中最珍贵、最璀璨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