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书香民革·悦读悦享】巴山与西北的里程——读史小溪《陕北高原的流脉》及其他(节选)有感 - 四川民革
  • 您的位置:四川民革 >> 信息浏览
  • 达州:【书香民革·悦读悦享】巴山与西北的里程——读史小溪《陕北高原的流脉》及其他(节选)有感
  • 来源:民革达州市委员会      作者:杨建华      日期:2022-05-27      编辑:达州民革      点击:2530
  • 当秋色褪去金黄,冬的脚步带着飘飞的雪花翻然而至,一个星期天的早晨,近十条热火火的短信从千里之外的延安急切地敲开我的门窗,我惊喜地阅读开来,进一步深知他的西部情怀,厚重得无法称出重量,展现了他对整个西部文化的膜拜,一个钟情并热爱西部历史文化神韵,从心底淌出粒粒响亮文字的作家、编辑家,不愧为西部文化精神中的“旗帜”!

           陕北风光(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部,这个博阔而蕴含着铁血马蹄,刀剑光影,枪炮硝烟的悲壮浩歌的广袤土地,同样珍埋着凄凉、荒寂、苦难、柔骨的片羽,由此结成繁衍生息的灿烂音符,要傲然于他挚爱西部的生命中,因而要编选一部恢宏西部阔美的散文大卷,真诚地俯视着许多默然行走在偏远村庄或城镇的精神守望者。他主张的是要捕捉到深山中“俊鸟”!“我这次发现僻静之地的许多才杰,读到了他们笔下的荒美、大美,他们都是被时代特权层踢到政治荒野下不甘沦落落的平民弟子,他们只有掠不走的才华,在那遥远的地方清冷地闪烁、炽热地闪烁……”宏阔的个性飞升,挻立的人文注视,一个生于西部长于延安的真性情作家!让我体悟到史小溪的广褒情怀。西部,千百年来,在这片贫瘠的土壤上,一代代人在落后的经济环境中,在挥洒血汗掘开富有的呼唤中,捧起的却是埋藏贫穷的呐喊。幸好有坚韧的文字在前方开路,而他用丰茂的文化思想来寻觅,锐意地发掘出一篇篇与西部苍凉大美进行对抗的尖利且优美的文字、展现一个不屈于霜雪压松柏的灵魂!

           陕北山丹丹花(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来往往的夜晚,除去月光流金之夜充盈在甜美梦乡之外,便是对黑夜的记忆了,这对于作家的生命历程来说,他对自己在15岁的一方天空中的印痕里,借喻黑夜而走向黑夜的所见所思所感,不惧怕黑夜,坚毅向前行进的精神灵光,有了父亲的叮嘱。由此从那段对话中,折射出一个人心中始终存有良知,是不会被黑夜包裹的。正如文中写道:“就这样,一对夜行人,冷漠呆滞,彼此防范。他走,我也走;他停,我也停……”,黑夜中的人影成为一种心灵的追随,只是属于自己,这便是我固执地认为。
            大巴山与秦岭山脉紧紧相依相连、相望相守,单从这点理由,我在细读《陕北八月天》这篇精致、大气、博远、高昂的文字之中的陕北高原的形体,似与巴山有着同样的英雄与沧桑感。生长在陕北的山丹丹花,与生生不息在大巴山中的杜鹃花,都同样以坚忍的品行灼灼燃烧在一个时代的进程中。

          大巴山杜鹃花(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节气渐渐进入八月的时令,博大慈祥的黄土高原便摇曳着,鼓荡着,喧哗着,向你袒露丰满,迷人的秋色”。形神宏阔的语言和歌谣永远洋溢着不老的青春和激情:“哥哥你人穷志不穷,小妹子最爱这号人。一根干草十二节,谁卖良心吐黑血……年轻的看见年轻的好,白胡子老汉灰烧烧……风神婆哟,快刮哟!风神爷,快刮哟!,噢嗬嗬呀嗨!”……古老纯朴的声音,善良耿直的高原风情,歌声中珍埋着代代陕北人的广阔深远的谜。
            “一来我年轻,二来初出门,三来人生认不得人,好像那孤雁落凤群,展不得翅放不开身,叫声亲朋多担承,担承我们年轻人初出门。”此类从纯乡村爷们的胸膛中跳跃而出的歌声,便是作家笔力中的细微之光,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在传承千古酒文化的魅力中,那份坦荡豪爽的高原性格。

     是的,让我嫉妒的山丹丹花、陕北信天游,好看又好听,大巴山中的杜鹃花香甜又迷醉,这些与之相隔千里的花朵,如此传情地盛开在彼此胸中的沃野里。

            陕北风光(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时,也许你会突然击节惜叹:八日太快了,在陕北呆得太短了,对陕北的概念太肤浅了。是这样么,远方的友人?那么,我劝你在下一个八月再来吧,再重新体味这成熟肥厚金黄的八月吧……”这也许就是史小溪先生留下的一段发出千年邀请函,刻印在岁月的信笺上。“朋友,你来吧,我的陕北的八月会厚待你的……”文末的这粒粒文字,如此黄灿……陕北八月的万千风韵,铸就史小溪先生的方正体格和他率真的情怀,由此在呼唤往后岁月的人们去他的文字中接受陕北的厚待……

    作者简介:杨建华,民革党员,系四川省作家协会、戏剧家、曲艺家协会会员,达州市作协副秘书长。作品散见《读者》《北京文学》《星星》《绿风》《四川日报》等全国多家报刊,获全国各级大赛大奖三十余次,入选《中国盛典》《中国西部散文精选》《四川散文大观》等多种选集选本,出版诗文集《鸟不归巢》《云水花开》。

    本文作者  杨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