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乡间的大路上 - 四川民革
  • 您的位置:四川民革 >> 信息浏览
  • 走在乡间的大路上
  • 来源:民革朝天支部      作者:苏永奎      日期:2009-09-23      编辑:广元民革      点击:2547
  •   几十年过去了,没有改变的总是那段难以割舍的乡情。
      从工农场镇往北,沿着那条连接家乡与异地的唯一的路,一直走,一直走,走过几座小桥,翻过一道山梁,透过绿绿的树林和密密的庄稼,老家的屋舍就在眼前了。这时,一种亲切感、幸福感总会突然袭来,瞬间划过我的心尖,渗透全身。
      回乡的心情就是这样,不管哪次,也不管在哪种情形下,即使不遇上任何人,我也总会被一种无法代替的亲切感和幸福感包裹着。说不清是我把笑意带给了家乡,还是家乡给我染上了笑意。
      好想唱一首童年时候唱过的歌:“走在家乡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但是现在,虽然天还是那样的天,云还是那样的云,老牛也还有暮归的时候,但小路的影子却仅存于记忆中了。眼前的,是一条宽阔的、平坦的、厚实的水泥路。这条路从这个小镇一直通到家乡,甚至还延伸到更远的地方。实在地说,我也早没体味过“走”的感觉了,回家总是那么神速,以前几个小时的气喘吁吁,现在坐车眨眼就到了。
      走在乡间的大路上,什么东西都是一扫而过的:山,水,人家……山还是那样的青,水还是那样的绿,即使是一眨眼的功夫,也足以让人醉遍全身。山水之外,人家却多不是以前的人家了。凌乱破败的小瓦屋多已不复存在,眼前是鳞次栉比的高大结实的楼群。楼身或涂漆,或贴瓷,嵌着精美的装饰图案;门窗也是现买现订的,清新得体,厚实美观,没有了先前木制门窗粗朴简陋的影子。一座座楼房有次序地排列着,显得那么生动,那么大气,那么富丽堂皇。细看去,除了比城市建筑多了些宽敞,多了些绿化,其他便没有多大差别。随便走进哪一户人家,看看家具和陈设,看看主人的生活,你都可能不由自主地要发出一阵阵感叹。
      路上少了人流,多了车流,大车、小车、摩托车往来不绝,寒暄的机会自然少了。但遇上了老朋友,老熟人,人们也总要停车问候,拉拉家常。大家谈房子,谈生意,谈打工挣钱,谈子女读书,现在又多了一个灾后重建的话题,但不管哪方面的内容,人们总谈得那么平和,那么舒畅,那么愉快,那么充满希望与生机,早没了先前的灰暗和忧愁。
      最容易满足的是家乡有父老。吃过了太多的苦头,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感受了太多的变故,直到今天,政策宽松了,环境自由了,生活富裕了,社会稳定了,衣食无忧,子女有为,自己也快快乐乐地活着,享受着年青时从不敢奢望的晚年时光,无论男女,他们脸上总是漾着幸福的笑。
      孩子的消费似乎成了这时代家乡人最伤脑筋的问题。现在赶上了好时候,国家破天荒地免去了那么多孩子的读书费用,对家长来说,这是值得庆幸和感激的事情。但孩子读书在外,花钱如流水,生活自然是不能差的,零花钱也似乎不能少够,但孩子们缺少节约意识,大吃大喝大穿大用,少了独立,多了攀比,少了节俭,多了奢华,这在很大程度上又仿佛是一个极危险的信号。即使是那些还没到读书年龄的孩子,他们的吃穿零用也是极惊人的,难怪有些年轻父母常常要感叹:“唉,现在的孩子,几年的花费就是我们过去几十年的开支!”
      要致富,先修路。大路畅通了,交通方便了,生活改善了。走在家乡的大路上,很多东西却仅存于记忆了:那曲曲弯弯的小路,那艰辛痛苦的跋涉,那饥饿、困倦、疲惫,那凋弊的人家和破烂的衣裳……
      走在家乡的大路上,那对于家乡的记忆却又是长进生命里的。苦尽甘来,人们无不谈论政策,谈论收入,谈论变化,感念着当前的大好形势。
      走在家乡有大路上,一切都改变了,唯一不变的是那份亲切,那份浓浓的乡情!